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
又是一年七夕节,95后重庆小伙儿王肸为新婚妻子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王肸先生与顾语晨女士于公历2023年1月9日喜结连理。佳偶本天成,琴瑟乐百年。特此登报,敬告亲友,亦作留念……”
这短短几行字被刊登于8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行文简单,却不失浪漫。与之一起刊登的,还有其他17对新人的结婚启事。他们的誓言以铅字印下,像是一封写给自己、写给未来的“情书”,将随着这份“历史的底稿”在时光中流转,成为他们缔结良缘的见证。
以纸为媒的“复古式”浪漫
今年七夕节前夕,《中国青年报》面向今年已领取结婚证的新人,推出“七夕同喜”结婚启事征集活动。看到这一消息,王肸眼前一亮,“报纸一经印刷,就无法更改、无法删除,从此可以压在箱底永远留存,甚至远比电子版的TXT、JPG更为厚重”。
这不是王肸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来自武警重庆总队某支队的他曾穿着笔挺的军装,手持立功喜报,身披抗洪抢险三等功绶带,精神奕奕地出现在2021年2月5日的《永川日报》。巧合的是,当时正在重庆文理学院读大四的顾语晨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报纸上的这则新闻,被王肸的名字吸引,特意查了“肸”字的读音。
当年3月的一个周末,刚上完舞蹈培训课的顾语晨坐火车返回位于重庆市永川区的学校。车上,疲惫的她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大衣。
“不好意思,怕你着凉。”坐在她对面的王肸红着脸憋出一句话。而顾语晨很快认出眼前的这名小伙子正是之前那则新闻报道中的“主角”……以纸为媒,这是他们这段奇妙缘分的开端;结婚登报,在他们看来,也是一种“复古式”的浪漫。
“结婚登报并不是95后、00后的‘专利’,比如在民国时期,结婚登报就曾风行一时。”王肸了解到,当时的新人结婚时在报纸上公示,有的把它视为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凭证,有的是借此知会远近亲友,也有的是为留作纪念。
在90后林伟印象中,自他识字起,家中就订有报纸,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启事,比如哪家饭店开店、哪家工厂开工、谁家有红白喜事等。他认为,纸媒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介,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的沟通方式,印在上面的油墨承载着沉甸甸的世俗生活、热腾腾的人间烟火气。
不过现在,林伟更多是从网上获取信息,也很少在报纸上看到“烟火气”较浓的启事,“看到的多是一些股票、债券发行的公告”。当看到《中国青年报》的结婚启事征集活动,他很惊喜,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眼下,林伟正在筹备将于9月举行的婚礼。在他看来,结婚发朋友圈是一种小范围的分享,而通过面对社会大众的报纸刊登结婚启事,更像是一种传承、一种仪式,“婚姻也变得更加严肃和神圣”。
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
“吉年佳日,永结同心。”这是林伟和妻子李凤刊登在报纸上的誓言。届时,他也将在婚礼上大声说出这句话,这是他婚礼誓言中的内容。
他与妻子相识于去年新冠疫情期间。因居家远程办公,在北京工作的林伟回到山东青岛家中办公,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当地当教师的李凤。林伟笑说:“说起来,我得感谢那段时间的远程办公,让我很幸运地遇见了她,也让我有更多机会争取这段缘分。”
在他看来,自己找到了那个可以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互相信任的人,“我们可以背对背一起组建家庭,也可以手牵手在社会的大浪潮中共进退”。而这也是誓言中“永结同心”的意义所在。
为想出一句别出心裁的登报誓言,东北小伙儿张显与妻子王泽敏可以说绞尽脑汁,草拟了七八个“版本”。有的俏皮活泼,比如“第一次结婚,有点新鲜” “这只小可爱被我收了”;有的更为庄重正经,比如“结发为夫妻,白首不相离” “美好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经过一番纠结,他们最终选中“山水一程,三生有幸”这句话。
因游戏结缘的他们在毕业旅行中擦出爱情的火花,后因二人去国外留学,曾被山水阻隔异地恋爱两年。“我们也经历过很多波折,但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也有共同的爱好,会一起视频连线自习,也会远程打游戏。”王泽敏告诉记者,毕业后他们考虑组建家庭,便一起回国工作,并于今年5月1日举办了婚礼。
在婚礼现场,他们精心为宾客设计、准备了纸质版的《婚礼日刊》,上面有趣味小游戏,也记录着他们相识、相爱的轨迹与故事。对于他们而言,“遇到了那个对的人,结婚更像是件水到渠成的事”。
而今,他们也选择将爱的誓言刊登在真正的报纸上,用他们的话来说,一方面想让更多人见证自己的幸福,传递自己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有勇气登报,也意味着他们有信心相爱至白头——这更像是他们爱的宣言。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珠联璧合,桂馥兰馨”“结发夫妻,恩爱不移”“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刻”……这一句句结婚誓言,像是新人们写下的一封封“情书”,写给自己,也写给爱人,见证过去,也寄向未来。
将爱的记忆留在“历史的底稿”
翻开新出版的报纸,可以嗅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这是90后山东姑娘樊硕自小就喜欢的味道。
不久后,她即将迎来自己与爱人杨基熔的婚礼,那将是一场经典的西式葡萄园婚礼,这对于他们和家人们来说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大事”。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这是他们二人在婚礼前刊登于报纸上的“约定”。他们准备将刊登结婚启事的《中国青年报》用相框裱起,挂在墙上。
樊硕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会紧跟潮流学习很多新奇事物,但感觉当下很多新事物更替太快、稍纵即逝,难以留下经典隽永的东西。而她想留下一些自己的东西,结婚登报是一种尝试,“只要报纸不丢,这些文字就可以长存”。
30多年前,林伟的父母结婚时曾保留下一些影像。在舒缓的钢琴曲中,看着曾经的胡同和院子、父母和家人年轻时的样子,林伟很感动。他也想将自己的结婚启事“留给自己的孩子看”。在他看来,与电子信息不同,这份纸质的报纸是以物理实体的形式存储,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碎片化的电子信息很难长久保存下来。”王泽敏也认为,纸媒不仅流传广,还能保存得更久,“拿在手里特别有感觉”。他们准备将这份报纸好好珍藏。
在历史的洪流中,抓住一些属于自己的碎片,于万千变化中留存一份不变。王肸曾想,几十年后,当自己和妻子老了,再拿起那张泛黄的、刊登着他们结婚启事的报纸,当年的那些心悸、甜蜜、浪漫、骄傲……将会像钻石一样,在记忆里闪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