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彪,字道固,顿丘卫国人也,孝文赐名焉。
2、家寒微,少孤贫,有大志,好学不倦。
3、初受业于长乐监伯阳,伯阳称美之。
(资料图片)
4、晚与渔阳高悦、北平阳尼等将隐名山,不果而罢。
5、悦兄闾博学高才,家富典籍,彪遂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
6、既而还乡里。
7、平原王陆睿年将弱冠,雅有志业。
8、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路由冀、相,闻彪名而诣之。
9、修师友之礼,称之州郡遂。
10、遂举孝廉,至京师,馆而受业焉。
11、高闾称之朝贵,李冲礼之其厚,彪深宗附之。
12、 孝文初,为中书教学博士。
13、后假散骑常侍、卫国子,使于齐。
14、迁秘书丞,参著作事。
15、自成帝已来,至于太和,崔浩、高允著述国书,编年序录为《春秋》体,遗落时事。
16、彪与秘书令高祐始奏从迁、固体,创为纪、传、表、志之目焉。
17、 彪又表上封事七条,曰: 古先哲王之为制也,自天子以至公卿,下及抱关击柝,其宫室车服,各有差品。
18、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
19、夫然,故上下序而人志定。
20、今时浮华相竞,情无常守;大为消功之物,巨制费力之事,岂不谬哉。
21、夫消功者,锦绣雕文是也;费力者,广宅高宇,壮制丽饰是也。
22、其妨男业害女工者,可胜言哉!汉文时,贾谊上疏,云今之王政可为长太息者六,此即是其一也。
23、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24、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轻死;楚王好瘠而国有饥人。
25、今二圣躬行俭素,诏令殷勤,而百姓之奢犹未革者,岂楚、越之人易变如彼,大魏之士难化如此?此盖朝制不宣,人未见德使之然耳。
26、臣愚以为第宅车服,自百官以下至于庶人,宜为其等制。
27、使贵不逼贱,卑不僭高,不可以称其侈意,用违经典。
28、 其二曰: 《易》称:“主器者莫若长子。
29、”《传》曰:“太子奉冢嫡之粢盛。
30、”然则祭无主则宗庙无所飨,冢嫡废则神器无所传。
31、圣贤知其如此,故垂诰以为长世之法。
32、昔姬王得斯道也,故恢崇儒术以训世嫡。
33、世嫡于是乎习成懿德,用大协于黎蒸。
34、是以世统黎元,载祀八百。
35、逮嬴氏之君于秦也,弗以义方教厥冢子,冢子于是习成凶德,肆虐以临黔首。
36、是以飨年不永,二世而亡。
37、亡之与兴,道在于师傅。
38、故《礼》云:“冢子生,因举以礼,使士负之,有司齐肃端冕,见于南郊。
39、”明冢嫡之重,见乎天也。
40、“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明孝敬之道也。
41、然古之太子,自为赤子而教固以行矣。
42、此则远世之镜也。
43、高宗文成皇帝慨少时师不勤教,尝谓群臣曰:“朕始学之日,年尚幼冲,情未能专。
44、既临万机,不遑温习。
45、今而思之,岂非唯予之咎,抑亦师傅之不勤。
46、”尚书李䜣免冠而谢。
47、此则近日之可鉴也。
48、伏惟太皇太后翼赞高宗,训成显祖,使巍巍之功,邈乎前王。
49、陛下幼蒙鞠诲,圣敬日跻,及储宫诞育,复亲抚诰,日省月课,实劳神虑。
50、今诚宜准古立师傅,以诏导太子。
51、诏导正则太子正,太子正则皇家庆,皇家庆则人事幸甚矣。
52、 其三曰: 《记》云:国无三年之储,谓国非其国。
53、光武以一亩不实,罪及牧守。
54、圣人之忧世重谷,殷勤如彼;明君之恤人劝农,相切若此。
55、顷年山东饥,去岁京师俭,内外人庶,出入就丰。
56、既废营产,疲困乃加,又于国体,实有虚损。
57、若先多积谷,安而给之,岂有驱督老弱,糊口千里之外。
58、以今况古,诚可惧也。
59、臣以为宜析州郡常调九分之二,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
60、年丰籴积于仓,时俭则加私之二,粜之于人。
61、如此,人必事田以买官绢,又务贮财以取官粟。
62、年登则常积,岁凶则直给。
63、又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人。
64、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余财市牛科给,令其肆力。
65、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甄其正课并征戍杂役。
66、行此二事,数年之中,则谷积而人足,虽灾不害。
67、 臣又闻前代明王皆务怀远人,礼贤引滞。
68、故汉高过赵,求乐毅之胄;晋武廓定,旌吴、蜀之彦。
69、臣谓宜于河表七州人中,擢其门才,引令赴阙,依中州官比,随能序之。
70、一可以广圣朝均新旧之义,二可以怀江、汉归有道之情。
71、 其四曰: 汉制,旧断狱报重尽季冬,至孝章时改尽十月,以育三微。
72、后岁旱,论者以不十月断狱,阴气微,阳气泄,以故致旱,事下公卿。
73、尚书陈宠曰:“冬至阳气始萌,故十一月有射干芸荔之应,周以为春。
74、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殷以为春。
75、十三月阳气已至,蛰虫皆震,夏以为春。
76、三微成著,以通三统。
77、三统之月断狱流血,是不稽天意也。
78、”章帝善其言,卒以十月断。
79、今京都及四方断狱报重,常竟季冬,不推三正以育三微。
80、宽宥之情,每过于昔,遵之典宪,犹或阙然。
81、今岂所谓助阳发生,垂奉微之仁也?诚宜远稽周典,近采汉制,天下断狱起自初秋,尽于孟冬。
82、不于三统之春,行斩绞之刑。
83、如此则道协幽显,仁垂后昆矣。
84、 其五曰: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之不廉,乃曰簠簋不饰。
85、此君之所以礼贵臣,不明言其过也。
86、臣有大谴,则白冠氂缨盘水加剑,造室而请死,此臣之所以知罪而不敢逃刑也。
87、圣朝宾遇大臣,礼崇古典,自太和降,有负罪当陷大辟者,多得归第自尽。
88、遣之日,深垂隐愍,言发凄泪,百官莫不见,四海莫不闻,诚足以感将死之心,慰戚属之情。
89、然恩发于衷,未著永制,此愚臣所以敢陈末见。
90、 昔汉文时,人有告丞相勃谋反者,逮系长安狱,顿辱之与皁隶同。
91、贾谊乃上书,极陈君臣之义,不宜如是。
92、夫贵臣者,天子为其改容而体貌之,吏人为共俯伏而敬贵之。
93、其有罪过,废之可也,赐之死可也;若束缚之,输之司寇,搒笞之,小吏詈骂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94、及将刑也,臣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
95、天子曰:“子大夫自有过耳,吾遇子有礼矣。
96、上不使人抑而刑之也。
97、”孝文深纳其言。
98、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
99、至孝武时,稍复下狱。
100、良由孝文行之当时,不为永制故耳。
101、今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之时,安可陈瞽言于朝?且恐万世之后,继体之主有若汉武之事。
102、焉得行恩当时,不著长世之制乎。
103、 其六曰: 《孝经》称父子之道天性,盖明一体而同气,可共而不右离者也。
104、及其有罪不相及者,乃君上之厚恩也。
105、而无情之人,父兄系狱,子弟无惨惕之容;子弟即刑,父兄无愧恧之色。
106、宴安荣位,游从自若,军马仍华,衣冠犹饰。
107、宁是同体共气,分忧均戚之理也?臣愚以为父兄有犯,宜令子弟素服肉袒,诣阙请罪;子弟有坐,宜令父兄露板引咎,乞解所司。
108、若职任必要,不宜许者,慰勉留之。
109、如此,足以敦厉凡薄,使人知有所耻矣。
110、 其七曰: 《礼》云:臣有大丧,君三年不呼其门。
111、此圣人缘情制礼,以终孝子之情也。
112、周季陵夷,丧礼稍亡,是以要纟至即戎,素冠作刺。
113、逮乎虐秦,殆皆泯矣。
114、汉初,军旅屡兴,未能遵古。
115、至宣帝时,人当从军屯者,遭大父母、父母死,未满三月,皆弗徭役。
116、其朝臣丧制,未有定闻。
117、至后汉元初中,大臣有重忧,始得去官终服。
118、暨魏武、孙、刘之世,日寻干戈,前世礼制,复废不行。
119、晋时鸿胪郑默丧亲,固请终服,武帝感其孝诚,遂著令以为常。
120、 圣魏之初,拨乱反正,未遑建终丧之制。
121、今四方无虞,百姓安逸,诚是孝慈道洽,礼教兴行之日也。
122、然愚臣所怀,窃有未尽。
123、伏见朝臣丁大忧者,假满赴职,衣锦乘轩,从效庙之祀;鸣玉垂緌,同节庆之宴。
124、伤人子之道,亏天地之经。
125、愚谓如有遭父母丧者,皆得终服。
126、若无其人有旷官者,则优旨慰喻,起令视事。
127、但综理所司,出纳敷奏而已,国之吉庆,一令无预。
128、其军戎之警,墨缞从役,虽愆于礼,事所宜行也。
129、 帝览而善之,寻皆施行。
130、彪稍见礼遇。
131、诏曰:“彪虽宿非清第,代阙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刚辩之才,颇堪时用。
132、兼优吏职,载宣朝美,若不赏庸叙绩,将何以劝奖勤能。
133、特迁秘书令。
134、以参议律令之勤,赐帛五百匹,马一匹、牛二头。
135、”其年,加员外散骑常侍,使于齐。
136、 齐遣其主客郎刘绘接对,并设宴乐。
137、彪辞乐。
138、及坐,彪曰:“向辞乐者,卿或未相体。
139、我皇孝性自天,追慕罔极,故有今者丧除之议。
140、去三月晦,朝臣始除缞裳,犹以素服从事。
141、裴、谢在北,固应具此。
142、今辞乐,想卿无怪。
143、”绘答言:“请问魏朝丧礼竟何所依?”彪曰:“高宗三年,孝文逾月。
144、今圣上追鞠育之深恩,感慈训之厚德,报于殷、汉之间,可谓得礼之变。
145、”绘复问:“若欲遵古,何不终三年?”彪曰:“万机不可久旷,故割至慕,俯从群议。
146、服变不异三年,而限同一期,可谓失礼?”绘言:“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
147、”彪曰:“圣朝自为旷代之制,何关许人。
148、”绘言:“百官总己听于冢宰,万机何虑于旷?”彪曰:“五帝之臣,臣不若君,故君亲揽其事。
149、三王君臣智等,故共理机务。
150、主上亲揽,盖远轨轩、唐。
151、”彪将还,齐主亲谓彪曰:“卿前使还日,赋阮诗云:‘但愿长闲暇,后岁复来游。
152、’果如今日。
153、卿此还也,复有来理否?”彪答:“请重赋阮诗曰:‘宴衍清都中,一去永矣哉。
154、’”齐主惘然曰:“清都可尔,一去何事!观卿此言,似成长阔。
155、朕当以殊礼相送。
156、”遂亲至琅邪城,登山临水,命群臣赋诗以送别。
157、其见重如此。
158、彪前后六度衔命,南人奇其謇博。
159、后为御史中尉,领著作郎。
160、 彪既为孝文所宠,性又刚直,遂多劾纠,远近畏之。
161、豪右屏气。
162、帝常呼为李生,从容谓群臣曰:“吾之有李生,犹汉之有汲黯。
163、”后除散骑常侍,领御史中尉,解著作事。
164、帝宴群臣于流化池,谓仆射李冲曰:“崔光之博,李彪之直,是我国得贤之基。
165、” 车驾南伐,彪兼度支尚书,与仆射李冲、任城王澄等参理留台事。
166、彪素性刚豪,与冲等意议乖异,遂形于声色,殊无降下之心。
167、冲积其前后罪过,乃于尚书省禁止彪,上表曰:“案臣彪昔于凡品,特以才拔,等望清华,司文东观,绸缪恩眷,绳直宪台,左加金珰,右珥蝉冕。
168、东省。
169、宜感恩厉节,忠以报德。
170、而窃名忝职,身为违傲,矜势高亢,公行僭逸。
171、坐与禁省,冒取官材,辄驾乘黄,无所惮惧。
172、肆志傲然,愚聋视听。
173、此而可忍,谁不可怀。
174、臣今请以见事免彪所居职,付廷尉狱。
175、”冲又表曰: 臣与彪相识以来,垂二十二载。
176、彪始南使之时,见其色厉辞辩,臣之愚识,谓是拔萃之一人。
177、及彪官位升达,参与言宴,闻彪平章古今,商略人物。
178、兴言于侍筵之次,启论于众英之中;赏忠识正,发言恳恻,惟直是语,辞无隐避。
179、臣虽下愚,辄亦钦其正直。
180、及其始居司直,执志径行,其所弹劾,应弦而倒。
181、赫赫之威,振于下国;肃肃之称,著自京师;天下改目,贪暴佥手。
182、然时有私于臣云其威暴者,臣以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谣,心不承信。
183、 往年以河阳事,曾与彪在领军府共太尉、司空及领军诸卿等集阅廷尉所问囚徒。
184、时有人诉枉者,二公及臣少欲听采。
185、语理未尽,彪便振怒,东坐攘袂挥赫,口称贼奴,叱吒左右。
186、高声大呼曰:“南台中取我木手去,搭奴肋折!”虽有此言,终竟不取。
187、即言:“南台所问,唯恐枉活,终无枉死。
188、”时诸人以所枉至重,有首实者多,又心难彪,遂各默尔。
189、因缘此事,臣遂心疑有滥,知其威虐。
190、犹谓益多损少,故不以申彻,实失为臣知无不闻之义。
191、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与行舛,是己非人,专恣无忌,尊身忽物。
192、臣与任城卑躬曲己,其所欲者无不屈从。
193、依事求实,悉有成验。
194、如臣列得实,宜亟投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政;如臣列无证,宜放臣于四裔,以息青蝇之白黑。
195、 帝在悬瓠,览表叹愕曰:“何意留京如此也!”有司处彪大辟;帝恕之,除名而已。
196、 彪寻归本乡。
197、帝北幸邺,彪野服称草茅臣,拜迎邺南。
198、帝曰:“朕以卿为已死。
199、”彪对曰:“子在,回何敢死。
200、”帝悦,因谓曰:“朕期卿每以贞松为志,岁寒为心,卿应报国,尽心为用,近见弹文,殊乖所以。
201、卿罹此谴,为朕与卿?为宰事?为卿自取?”彪曰:“臣愆由己至,罪自身招,实非陛下横与臣罪,又非宰事无辜滥臣。
202、臣罪既如此,宜伏东皋之下,不应远点属车之清尘。
203、但伏承圣躬不豫,臣肝胆涂地,是以敢至,非谢罪而来。
204、”帝曰:“朕欲用卿,忆李仆射不得。
205、”帝寻纳宋弁之言,将复采用。
206、会留台表至,言彪与御史贾尚往穷庶人恂事,理有诬抑,奏请收彪。
207、彪自言事枉,帝明彪无此,遣左右慰勉之。
208、听以牛车散载,送之洛阳。
209、会赦得免。
210、 宣武践阼,彪自托于王肃,又与郭祚、崔光、刘芳、甄琛、邢峦等诗书往来,迭相称重。
211、因论求复旧职,修史官之事,肃等许为左右。
212、彪乃表曰: 惟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史官叙录,未充其盛。
213、加以东观中圮,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
214、故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215、”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后召名儒博达之士,以充麟阁之选。
216、于时忘臣众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纳,授臣丞职,猥属斯事,无所与让。
217、高祖时诏臣曰:“平尔雅志,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
218、”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坠。
219、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宝,崇祖宗之业,景功未就,奄焉崩殂,凡百黎萌,若无天地。
220、赖遇陛下体明睿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和邦。
221、天清其气,地乐其静,可谓重明叠圣,元首康哉。
222、《记》曰:“善迹者欲人继其行,善歌者欲人继其声。
223、”故《传》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
224、”然先皇之茂勋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德靡悔也。
225、时哉时哉,可不光昭哉!合德二仪者,先皇之陶钧也。
226、齐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
227、虑周四时者,先皇之茂功也。
228、合契鬼神者,先皇之玄烛也。
229、迁都改邑者,先皇之达也。
230、变是协和者,先皇之鉴也。
231、思同书轨者,先皇之远也。
232、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
233、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
234、礼由岐阳者,先皇之义也。
235、张乐岱郊者,先皇之仁也。
236、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
237、燮伐南荆者,先皇之礼也。
238、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肃也。
239、亲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
240、兖实无阙者,先皇之德也。
241、开物成务者,先皇之贞也。
242、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
243、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244、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
245、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者,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246、诚宜功书于竹素,声播于金石。
247、 臣窃谓史官之达者,大则与日月齐其明,小则与四时并其茂,故能声流无穷,义昭来裔。
248、是以金石可灭,而风流不泯者,其唯载籍乎。
249、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250、”斯不唯其性,盖言习之所得也。
251、窃谓天文之官,太史之职,如有其人,宜其世矣。
252、是以谈、迁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鉴之轨辙,后镜之蓍龟也。
253、然前代史官之不终业者,皆陵迟之世,不能容善。
254、是以平子去史而成赋,伯喈违阁而就志。
255、近僭晋之世,有佐郎王隐,为著作虞预所毁,亡官在家。
256、昼则樵薪供爨,夜则观文属缀,集成《晋书》,存一代之事。
257、司马绍敕尚书唯给笔札而已。
258、国之大籍,成于私家,末世之弊,乃至如此。
259、此史官之不遇时也。
260、今大魏之史,职则身贵,禄则亲荣,优哉游哉,式谷令尔休矣!而典谟弗恢者,其有以也。
261、而故著作渔阳傅毗、北平阳尼、河间邢产、广平宋弁、昌黎韩显宗并以文才见举,注述是同,并登年不永,弗终茂绩。
262、前著作程灵虬同时应举,共掌此务,今徙他职,官非所司。
263、唯著作崔光一人,虽不移任,然侍官两兼,故载述致阙。
264、 臣闻载籍之兴,由于大业;雅颂垂荐,起于德美。
265、昔史谈诫其子迁曰:“当世有美而不书,汝之罪也。
266、”是以久而见美。
267、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268、《书》称“无旷庶官,”《诗》有“职思其忧”,臣虽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于此。
269、语曰:“患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为。
270、”臣诚不知,强欲为之耳。
271、窃寻先朝赐臣名彪者,远则拟《汉史》之叔皮,近则准《晋史》之绍统,推名求义,欲罢不能。
272、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
273、官给事力,以充所须。
274、虽不能光启大录,庶不为饱食终日耳。
275、近则期月可就,远则三年有成,正本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
276、 时司空北海王详、尚书令王肃许之。
277、肃以其无禄,颇相赈饷。
278、遂在秘书省,同王隐故事,白衣修史。
279、 宣武亲政,崔光表曰:“臣昔为彪所致,与之同业积年,其志力贞强,考述无倦。
280、顷来契阔,多所废离,近蒙收起,还综厥事。
281、老而弥厉,史才日新。
282、若克复旧职,专功不殆,必能昭明《春秋》,阐成皇籍。
283、既先帝厚委,宿历高班,纤负微愆,应从涤洗。
284、愚谓宜申以常伯,正绾著作。
285、”宣武不许。
286、诏彪兼通直散骑常侍、行汾州事,非彪好也,固请不行。
287、卒于洛阳。
288、 始彪为中尉,号为严酷。
289、以奸款难得,乃为木手击其胁腋,气绝而复属者时有焉。
290、又慰喻汾州叛胡,得其凶渠,皆鞭面杀之。
291、及彪病,体上往往疮溃,痛毒备极。
292、赠汾州刺史,谥曰刚宪。
293、彪在秘书岁余,史业竟未及就,然区分书体,皆彪之功。
294、述《春秋三传》,合成十卷。
295、其余著诗颂赋诔章表别有集。
296、 彪虽与宋弁结管、鲍交,弁为大中正,与孝文私议,犹以寒地处之,殊不欲微相优假。
297、彪亦知之,不以为恨。
298、弁卒,彪痛之无已,为之哀诔,备尽辛酸。
299、郭祚为吏部,彪为子志求官,祚乃以旧第处之。
300、彪以位经常伯,又兼尚书,谓祚应以贵游拔之,深用忿怨,形于言色。
301、时论以此非祚。
302、祚每曰:“尔与义和至友,岂能饶尔而怨我乎。
303、”任城王澄与彪先亦不穆,及为雍州,彪诣澄,为志求其府寮。
304、澄释然为启,得为列曹行参军,时称澄之美。
305、 志字鸿道,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
306、彪奇之,谓崔鸿曰:“子宜与鸿道为二鸿于洛阳。
307、”鸿遂与交款往来。
308、 彪有女,幼而聪令。
309、彪每奇之,教之书学,读诵经传。
310、尝窃谓所亲曰:“此当兴我家,卿曹容得其力。
311、”彪亡后,宣武闻其名,召为婕好。
312、在宫常教帝妹书,诵授经史。
313、始彪奇志及婕妤,特加器爱。
314、公私坐集,必自称咏,由是为孝文所贵。
315、及彪亡后,婕妤果入掖廷,后宫咸师宗之。
316、宣武崩后,为比丘尼,通习经义,法座讲说,诸僧叹重之。
相信通过李彪简介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