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就要倡导人人都参与精神文化的生产,倡导人人都发挥所长创新精神文化产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公共文化空间。近年来,以诗歌朗诵会等为载体的公共文化活动悄然走红。在刚刚落幕的2023上海书展上,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作为重点公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这些公共文化活动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众精神文化素养,有助于在丰富的精神文化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大国的文化形象。
【资料图】
诗歌在公共文化空间构建中的独特价值
人类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诗歌是最早参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学形式。诗歌被视为最古老、最重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它源于民众,又传于民众。我国是诗的国度,发端于先秦的诗教传统延续了2000多年。中国古代诗歌作为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儒释道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和寄托。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步伐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交织,人们在享受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精神空虚、情绪焦虑、心理弹性下降等种种心灵困境。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能够完善人格、涵养心灵、提升修养,满足当代人汲取精神食粮、丰富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增强民族认同、凝聚人心的力量。可以说,诗歌是安顿心灵的一种重要方式。
当代社会,公共文化空间是诗歌展示、分享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公共文化空间是指在城市或社区中供公众集会、交流、参与和体验文化活动的开放空间,例如公共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剧院、音乐厅、街头艺术区域等各种形式的场所。它以物理空间为基础,赋予物理空间以文化意义。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的核心载体,在塑造和凝聚社会认同、促进文化交流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诗歌所具有的独特当代价值,以诗歌朗诵会等文化活动为载体,探索构建促进精神成长、文化传播和文化引领的公共文化空间,或许可以为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当代人的心灵困境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探索构建以诗歌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空间
那么,如何构建以诗歌分享、朗诵和传播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空间呢?
第一,树立“创新、现代、人文、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理念,着力推动文化传播、文化引领和精神发展。公共文化空间是精神成长的空间,优质的成长需要优质的精神养料。如何让精神养料在公共文化空间中起到引领作用,发挥提升公众精神生活质量的作用呢?学术界要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界专家可以作为组织者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分享知识、引领思想,调动其他参与者的热情,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公共文化空间展开思想的碰撞,见证思想的力量,并在互动中形成情感联系、达成心灵共识,建立彼此认同的精神共同体。在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公众得以培养和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集体人格,完成自身的精神成长。
第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积极性。公共文化空间是一种关系的空间、力量的空间。关系网越密集、力量越强,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效能也就越强。如何让每一位公共文化空间的参与者最大程度受益?如何使公共文化空间的精神文化生产更活跃?关键在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多元的本质就是差异,每个人之间的差异越大,越容易形成张力;差异的维度越多,越容易激发思想的碰撞。这些差异是撬动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动力。同时,构建公共文化空间不能仅仅靠有识之士的组织,更要激发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鼓励各方培育“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与决策过程,促进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创新,共同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及其活动的提质升级。
如今,诗歌朗诵活动吸引了不少人群,除了演艺界人士之外,还有高校学者、专业音乐人、当代诗人、教师、学生等。在诗歌朗诵活动中,不同年龄、职业、知识背景的人齐聚一堂,碰撞、生发出新的情感体验,打开新的解读窗口,共享智慧的创造,共同构建精神生活。在这一空间中,每一位朗诵者都是独特的,人人都能做高雅的精神文化活动的主角。人们彼此呼唤、彼此审视,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完成自身的精神成长,这正是构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所在。
第三,强化公共文化空间构建的传承性。在公共文化空间构建中,既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新的文化时空环境下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为下一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产。继承并弘扬中华诗歌文化传统,要激发大众参与的热情,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热情。青少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接班人,通过亲身参与诗歌朗诵会等文化活动,青少年能够不断丰富认知,厚植传统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心,自觉成为诗歌文化的传承者。同时,要做好诗歌朗诵会的品牌传承工作。每一次公共文化空间的活动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凝聚着每位参与者的情感,承载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推动诗歌朗诵会等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可持续化开展,有利于在交流中持续提高公众诗歌素养,增强人们对特定公共文化空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本文作者:蒋冰冰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