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疲劳(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疲劳驾驶)
来源:互联网      2023-09-08 15:12:31

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疲劳,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疲劳驾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疲劳驾驶极易引起交通事故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人在长时间连续行车后,产生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失调,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技能下降的现象。

2、驾驶人睡眠质量差或不足,长时间驾驶车辆,容易出现疲劳。


【资料图】

3、驾驶疲劳会影响到驾驶人的注意、感觉、知觉、思维、判断、意志、决定和运动等诸方面。

4、疲劳后继续驾驶车辆,会感到困倦瞌睡,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精神恍惚或瞬间记忆消失,出现动作迟误或过早,操作停顿或修正时间不当等不安全因素,极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

5、因此,疲劳后严禁驾驶车辆。

6、编辑本段疲劳驾驶成因 疲劳驾驶是这样形成的 引起疲劳驾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7、驾驶人的疲劳主要是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疲劳,以及因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所引起的肢体疲劳。

8、驾驶人长时间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动作受到一定限制,注意力高度集中,忙于判断车外刺激信息,精神状态高度紧张,从而出现眼睛模糊、腰酸背痛、反应迟钝、驾驶不灵活等驾驶疲劳现象。

9、形成疲劳的顺序是:眼睛,颈部、肩部、腰部,主要是眼睛和身体的疲劳。

10、一、形成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 1.生活环境 :居住地离工作地点过远;家务事过多或夫妻不和睦;精神负担重;社交太广,参加文娱活动时间太长。

11、 2.睡眠质量 :就寝过晚,睡眠时间太少;睡眠效果差;嘈杂的睡眠环境不能保证睡眠质量。

12、 3.车内环境 :空气质量差,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噪声和振动严重;座椅调整不当;与同车人关系紧张。

13、 4.车外环境 :在午后、傍晚、凌晨、深夜时段行车;路面状况差;道路条件好,情况单一;风沙、雨、雾、雪天气行车;交通环境差或交通条件拥挤。

14、 5.运行条件 :长时间、长距离行车;车速过快或过慢;过于限制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15、 6.身体条件 :体力、耐久力差;视、听能力下降;体力弱或患有某种慢性疾病;服用驾驶车辆忌用的药物;女性生理特殊时期(经期、孕期)。

16、 7.驾驶经历 :技术水平低、操作生疏;驾驶时间短、经验少;安全意识差。

17、二、夏季行车容易导致疲劳 在夏季炎热天气或驾驶室内温度过热的环境下驾驶车辆,温度高、空气流通差,驾驶人很容易疲劳,往往会感到精神疲倦,视线逐渐变得模糊、思维变得迟钝,尤其是午后行车极易瞌睡,甚至会出现驾驶人瞬间失去记忆的现象,勉强驾驶会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18、夏季炎热天气行车,应尽量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出现疲劳时应及时停车休息,不得勉强驾驶车辆。

19、三、高速行车容易导致疲劳驾驶 ? 驾驶车辆时,随着速度的提高或持续高速行车,驾驶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驾驶疲劳现象。

20、驾驶车辆高速行驶时,驾驶人的注意力十分集中,始终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的状态,而随着速度的不断提高和驾驶时间的延长,驾驶人会逐渐出现疲劳感觉。

21、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道路环境单一,交通干扰少,速度稳定,行车中的噪声和振动频率小,易使驾驶人产生单调感而困倦瞌睡,出现“高速公路催眠现象”。

22、由此可见,驾驶车辆高速行驶,容易导致驾驶疲劳。

23、编辑本段疲劳驾驶带来的危害 驾驶人疲劳时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钝和操作失误增加。

24、驾驶人处于轻微疲劳时,会出现换档不及时、不准确;驾驶人处于中度疲劳时,操作动作呆滞,有时甚至会忘记操作;驾驶人处于重度疲劳时,往往会下意识操作或出现短时间睡眠现象,严重时会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能力。

25、 驾驶人疲劳时,会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动作呆板、手脚发胀或有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考不周全、精神涣散、焦虑、急躁等现象。

26、如果仍勉强驾驶车辆,则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7、编辑本段应对疲劳的办法 疲劳,一般可分为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

28、从疲劳恢复时间来看,可分为急性疲劳、慢性疲劳和积蓄性疲劳。

29、急性疲劳是由于日常劳动所引起的暂时疲劳,经过短期的休息,疲劳就会消失,正常驾驶疲劳就属于这一种。

30、慢性疲劳是由于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引起的,这种疲劳使劳动质量下降,影响身心健康,短暂休息不能消失。

31、过度疲劳是由于多次疲劳和连续疲劳积聚形成,可能突然以某种病态表现出来,这种不能用短时间的睡眠来恢复,需要经过长时间休养和十分充足的睡眠进行恢复,否则这种过度疲劳会发展成慢性疲劳。

32、驾驶人在出现过度疲劳和慢性疲劳时,都不宜驾驶车辆。

33、一、高速公路行车防范疲劳的办法 高速公路路面宽阔、固定参照物少、车流速度高;既无交通信号灯控制和道路平面交叉,又无行人、非机动车和其他低速机动车干扰,所有车辆都保持较高的速度各行其道有序的行进。

34、在高速公路行车,驾驶人的精力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体力消耗增大,而且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车速,甚至丧失制动减速意识。

35、在这种环境下长时间驾驶车辆会感到单调、枯燥,既容易产生松懈或疲劳。

36、因此,驾驶人没有休息好或感到有点疲劳时,不要驾车进入高速公路。

37、在高速公路上行车时,最好在1个半小时到2小时到就近的服务区休息一下;若感觉有点疲倦或有睡意时不要在继续驾驶,最好立即休息。

38、二、主动预防疲劳驾驶的办法 预防驾驶疲劳是保证行车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当已经感到疲劳再去改善,就不如做好预防效果更好。

39、预防驾驶疲劳可采取以下措施:1.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效果。

40、养成按时就寝和良好的睡眠姿势,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睡前1.5~2小时内不饮食,睡前1小时内不多饮水、不进行过度脑力工作;卧室内保持通风、清洁,床不宜太软,被子不要过重、过暖,枕头不宜过高。

41、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42、膳食宜选择易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A、C、Bl、B2的食物,可以防止眼睛干燥、疲劳、夜盲症的发生;多吃纤维性食物,可以增强胃、肠的蠕动,防止便秘和痔疮;多吃含钙量较高的食物,可以减轻驾驶中的焦虑和烦躁感;饭量以七、八成为好,勿暴饮暴食;每餐间隔以5~6h为宜,尽量做到定时就餐,切忌饱一顿,饥一顿;饮食应细软,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只吃干食,适量喝汤有助消化。

43、 3.科学的安排行车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44、科学、合理的安排行车时间和计划,注意行车途中的休息;连续驾驶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连续行车4小时,必须停车休息20分钟以上;夜间长时间行车,应由2人轮流驾驶,交替休息,每人驾驶时间应在2~4小时之间,尽量不在深夜驾驶。

45、 4.注意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息方式。

46、驾驶车辆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可时常调整局部疲劳部位的坐姿和深呼吸,以促进血液循环;最好在行驶一段时间后停车休息,下车活动以下腰、腿,放松全身肌肉,预防驾驶疲劳。

47、 5.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

48、行车中,保持驾驶室空气畅通、温度和湿度适宜,减少噪声干扰。

49、三、缓解疲劳驾驶的方法 当开始感到困倦时,切忌继续驾驶车辆,应迅速停车,采取有效措施,适时的减轻和改善疲劳程度,恢复清醒。

50、 减轻和改善疲劳,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清凉空气或冷水刺激面部; 2.喝一杯热茶或热咖啡或吃、喝一些酸或辣的刺激事物; 3.停车到驾驶室外活动肢体,呼吸新鲜空气,进行刺激,促使精神兴奋; 4.收听轻音乐或将音响适当调大,促使精神兴奋; 5.作弯腰动作,进行深呼吸,使大脑尽快得到氧气和血液补充,促使大脑兴奋; 6.用双手以适当的力度拍打头部,疏通头部经络和血管,加快人体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大脑兴奋。

51、 当然,以上方法只能是暂时的缓 解疲劳驾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疲劳,唯有睡眠才是缓解疲劳和恢复清醒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52、四、国内外主动预防疲劳驾驶的产品 国内预防疲劳驾驶的产品: 挂耳朵的,一般驾驶员不愿意挂在耳朵上,功能非常简单,低头就报警,首先打瞌睡不一定就低头,等低头才报警估计已经挂了。

53、 2、喝咖啡或喷兴奋药到嘴巴里,这个只有短时间的效果,且一旦过了时间人更疲惫,如果连续使用一个月,以后不再对你有任何效果。

54、 3、手表式和眼镜式,手表式利用脉搏的跳动来估测人是否疲劳,没有权威的科学依据,且不能解决突然睡着的问题,眼镜式则是强迫带一幅厚重的眼镜来判断眨眼频率,基本上许多人都不适应,其实眨眼频率和疲劳没有直接关系。

55、 4、方向盘触摸式,利用在方向盘上安装一些传感器来感知驾驶员是否握住方向盘,这和疲劳其实也没有直接关系,有些人睡着了你还难从他手里取下东西呢,等人松弛了才报警估计也已经挂了,实在有些牵强附会,并且有安装传感器会使方向盘操作不方便。

56、 5、车道偏移报警系统,技术上实现很容易,但不适合中国的路况,且在超车、被超、并线、压线都会存在误报,误报一多在关键时刻该报警的时候人就不再敏感了。

57、 国外预防疲劳驾驶的产品: 美国ATTENTION公司的DD850,已经通过美国交通运输部在全美进行推广,国内成都有一家代理,曾经参与安家廷煤矿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的招标,售价2万多RMB。

58、 2、南京远驱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疲劳驾驶预警系统gogo850,目前只出口。

59、 3、澳大利亚DSS公司的疲劳检测和分析系统,在北京有代理,售价格20万RMB。

60、 4、奔驰、沃而沃的高端系列产品(200万以上)有瞌睡提醒装置。

61、 5、丰田的13代皇冠在日本销售的产品有瞌睡报警系统,但在国内没有标配。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