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正文
重磅!“套证”化妆品凉凉 新消息
来源:青眼      2023-06-24 08:09:03


(相关资料图)

严打来了

昨日(6月21日),中国食品药品网发布消息,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司召开会议,将部署开展化妆品“一号多用”违法行为专项检查工作。 据了解,“一号多用”即行业俗称的“套证”,化妆品新条例早已明确该行为违法,此次全面展开专项检查,意味着“套证”产品将迎来大清理。青眼注意到,不少业内人士也纷纷转发评论道,“那些还在卖的‘套证’产品,赶紧下架吧。”“该整改的整改。”

严查!重点打击三种“套证”行为

2021年5月实施的《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指出,已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产品名称、配方等发生变化,实质上构成新的产品的,注册人应当重新申请注册。正是在强调“一品一证”。

▍ 截自《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

据报道,会议明确,此次专项行动重点聚焦化妆品“一号多用”违法行为,集中排查治理通过在产品标签上违法标注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以外的文字、商标、标识,或者以其他方式套用特殊化妆品注册证编号或者普通化妆品备案编号的行为。其中,重点检查情形包括以下3种:

▍ 截自中国食品药品网

一是以“一号多名称”形式套用化妆品注册证号、备案编号的情形。通过在产品标签上违法标注已注册或者备案产品的名称以外的其他名称或者易使消费者视为产品名称的文字,导致消费者对该产品的名称产生误解。 二是以“一号多商标”形式套用化妆品注册证号、备案编号的情形。通过在产品标签上违法标注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载明的商标以外的其他商标或者易使消费者视为商标的标识,导致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产生误解。 三是以“一号多主体”形式套用化妆品注册证号、备案编号的情形。通过在产品标签上违法标注“监制”“出品”“品牌授权人”等相关词语,导致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质量安全责任主体产生误解。 会议同时强调,将依法调查处理,此次专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一批典型案件,并对违法行为加大曝光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注重打击与规范相结合,使专项检查工作取得长效。 事实上,此次专项检查并非“突然袭击”。早在2022年7月,国家药监局就曾发文强调,其一,禁止在产品标签上标注产品名称中的商标名以外的其他商标;其二,禁止标注“监制”“出品”“品牌授权人”等内容。彼时,不少业内人士就认为此举是整顿“套证”的信号。 从新条例的颁布实施,到2022年7月再发文提醒,可以说监管部门实则给了行业一定的过渡期限,让企业有一次整改选择的机会。如今,专项检查行动的开展,对“套证”违法行为势必是“零容忍”。 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潘广乐告诉青眼,“这尤其对代工企业影响大,打击随意套证后,每一个新的特证产品都需要重新申请,周期很长,少则一年以上。” 上海一家代工厂的总经理表示,“事实上,对于申请特证的企业来说,费用和周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总的来说,法规越来越完善后,‘套证’现象其实是可以规避掉的。” 广东柏亚化妆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施昌松指出,“这是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营造健康有秩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用妆安全,防范夸大宣传及虚假宣传,也是针对目前中国化妆品注册品类市场不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重要会议。”

“套证”乱象丛生

据了解,“特殊化妆品注册证”(下称:特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统一审核颁发,有效期5年。包括美白、防晒在内的五类特殊化妆品以及新功效,需取得“特证”后方可合法销售和使用。 所谓的“套证”,多出现在特殊化妆品上,这是因为“特证”申请门槛较高、周期长,而套证不仅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又能短期内将产品推出市场,于是,“套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行业潜规则。 施昌松向青眼介绍,中国化妆品注册市场,擅自更改备案注册信息的相关内容,做一些简单的变更,比如将设计文案做一些调整,这种情况其实不是太多。他指出,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一证多用,将一个证号赋予不同的名称;二是将同一配方卖给不同企业进行贴牌,属于打擦边球的‘套证’行为。” 但如前文所述,“套证”属于违法行为。据青眼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因未经注册或备案生产、经营化妆品而被处罚的案件超20起。据了解,这些未经注册或备案生产、经营的化妆品大多“套用”了其他化妆品批准文号。例如,今年3月,广州姿采化妆品厂因涉嫌生产未经注册特殊化妆品等违法行为,被处罚没款共计98万元。 相关法规人员向青眼表示,产品名称与注册、备案的产品名称不符是典型的“套证”行为。 另外,在各大电商及直播平台,套证也乱象丛生,其中,美白与防脱可以说是重灾区。青眼在淘宝、拼多多等平台检索发现,目前淘宝、拼多多、抖音等平台销售的不少美白、祛斑、防脱产品,存在特证与产品不一致的情况。 青眼号外曾于2022年7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关注到,在当年5月抖音“美白淡斑”产品销售额TOP10榜单中,即有4个品牌单品存在“套证”行为。

自查自改,清理市场

“套证”乱象的出现是多方利益驱使下,工厂与品牌之间的心照不宣。不少行业人士表示,套证混淆了产品的责任主体,误导了消费者。 某化妆品资深行业人士指出,套证品牌作为真正既得利益者,在本次监管中,也应该是重点打击的对象,需要重罚。“不能因为他们有渠道,就可以乱了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公平有序,良好的竞争环境。” 施昌松也认为,“套证企业将对法规的敬畏抛之脑后,在利益驱动面前,肆意妄为,让注册的企业来给他们做背锅侠,这种性质其实是特别恶劣的。” 某化妆品行业工程师告诉青眼,此次整顿势必带来正本清源的效应,营造更为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保障消费安全。与此同时,“一些线上套证产品,以及违反注册管理规定的品牌、企业必将受到重创,付出代价。” 对于当下的套证乱象,潘广乐建议,“最好是尽快将违法产品下架,停止生产,停止销售,估计这个会议之后会抓一批典范。” 施昌松则告诉青眼,“围绕这次重点检查的三类型,只要出现了,那就是违背了注册备案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是明知故犯,在利益驱动下的主动行为。当然尽快自查自改,亡羊补牢犹未迟,未来则应规范管理,尊重法规,敬畏监管。” 同时,“还应强化消费者科普,特证产品注册是基于产品安全管理,不是针对功效的背书,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主播们在直播带货时,也应理解化妆品的机理,不能信口开河。”施昌松如是说道。 总的来说,此次严令检查,必然会打击一批违法行为,整顿工厂与品牌,真正彻底堵死“套证”产品的后路。

注:中国食品药品网是《中国医药报》官方网站,后者是国家药监局直属行业报纸。

7月4日由青眼主办的合成生物高峰论坛将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邀您一起探讨合成生物的趋势。现场席位有限,,即刻抢票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