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是美丽幸福河湖的底色,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创新河湖管护体系,广泛吸纳多方力量共治共管,多元共治守护辖区碧水长流,打造出河湖治理的“集美样本”。
(资料图)
2021年,集美区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利部“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区”称号;2022年,集美区通过“县域节水型达标建设”省级审核;2023年,杏林湾水利风景区荣获“福建省第十二批省级水利风景区”称号。“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集美幸福河湖品牌日渐形成。
体系创新
共治共管破解治理难题
盛夏时节的集美花红柳绿,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村庄。集美区拥有1个小流域、2条溪流和13座水库。近年来,集美区深化落实河湖管控,将全区溪流纳入河湖长制实施范围。
自推行河湖长制以来,集美区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三溪一库”系统治理方案,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补给、生态修复、智慧调度和长治久清。通过搭建1个平台、印发2个方案、建立“3治”手段、采用4种方法、制定6项制度,集美区快速建立了高效的河湖长制运行体系,形成了党政领导、河长主导、流域统筹、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治水格局。
“河长办定期牵头组织联合执法,充分利用‘查封堵打治’法,解决治水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将河湖长制的目标任务转化为具体工程项目,把工作任务细化、量化,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集美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屈应雷介绍说。
通过顶层设计、综合整治和创新治水体系,集美区实现了河道内与岸上治理同步发力,干支流治理同步展开,水安全和水生态得到同步提升。
截至目前,集美区水域范围涵盖“三溪一库”,共计9个水质考核断面,12个监测点位,根据福建省和厦门市环境监测2022年数据显示,集美区水质监测点位均值全部达标(地表水V类水以上),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
机制改革
内外联动夯实治理基础
体系的创新,需要良好的工作机制保障。社会监督、法治保障、内外联动,集美区不断探索改革优化机制,夯实河湖治理基础。
“我们采用日常保洁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做好每日水体及周边环境日常保洁,确保河道通畅,无水面漂浮物淤积,消除汛期安全隐患。”集美城发环卫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金理介绍了养护保洁河湖具体工作。
社会监督需要最广泛的群众力量。集美区聘请专业人士担任企业河长,直接参与河道保洁管护的监督。同时,通过建立民间河长队伍、成立青年志愿者团队等方式建立起河道警长、河道专管员、“河小禹”志愿者、养护保洁等队伍共同守护一湾碧水。
“公益诉讼检察开展以来,我们依托与集美区河长办的协作机制,建立了‘河长+检察长’的公益保护机制,探索出了河长办督办与检察公益诉讼同向发力保护辖区‘绿水青山’的有效做法。”集美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负责人张颖说。2018年1月,集美区人民检察院与集美区河长办合作,正式成立了厦门市首个“驻区河长办检察官工作室”,对于河道环境保护的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共治共管,多元共治,集美区还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代表河(湖)长”“委员河(湖)长”,除了设立驻区河长办检察官工作室,还设立河道警长,强化执法监督。集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陈志荣介绍,集美区探索出“河长+警长+驻区检察官工作室”的管理模式,强化对区域水生态管护和流域治理工作的检察监督和司法支持,通过司法力量为水生态案件提供绿色通道,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筑牢绿色生态法治屏障。
此外,集美辖区范围内的河道、干渠、湖泊、集体管理及无人管理的山塘和池塘等水域,全部纳入溪流养护范围,均委托第三方养护单位开展专业化管养。
提质增效
生态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集美区主动将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产业升级与生态优先有机融合,探索“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旅”的模式,打造出“溪林生态示范动线”,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助力乡村振兴。
辖区许溪是集美后溪流域的重要支流,于2019年、2020年获评省级优秀河段。“许溪的水质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美了,居民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场所,周末更是有游客慕名而来。”乡镇河道专管员庄惠环说,从生活污水、农业污水横行的“臭水沟”,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生态家园,许溪的华丽转身印证着集美治水的实效。
治水成就好生态,生态产生好效益。“结合流域治理,用优美的田园自然风光长廊,连接村庄产业和旅游资源,串点连线,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带旺旅游人气,为沿线周边村民带来经济增长点。”集美区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邓明说。
“我们将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发展大局有机融合,打造‘溪林生态示范动线’。动线经济打造出乡村特色产业,带动了乡村生态研学、农家乐、休闲农庄、民宿等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多元协调发展,增加了当地居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完善了良好生态基底。”集美区农业农村局水利科负责人余惠玲说。
截至2021年底,集美区15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全部完工,形成了37公里的碧水廊道,串起集美区的生态廊道,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集美区将继续推进产业与生态环境共建,探索新的科技和管理手段,为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屈应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