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恩,是怎样都难以回报和平衡的,那便是父母之爱。倘若以金钱和付出的精力,来计算养育后代的回报,估计现在多数人都会觉得“亏本”。
但如果用这来衡量生命的意义,显然很狭隘。现在很多父母早就不是为防老而选择生娃。但遗憾的是,不少典型的“中式”家长依旧存在。人们抱怨的其实不是他们贫穷,而是双标。
(相关资料图)
中式家长的几种“双标逻辑”,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东亚文化深受儒家影响,讲究“有序”。实际上,经过后期的演变和断章取义,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维,早就被后人弄得变味了。
有些家长是很现实的拿来主义,一切围着自身利益转。这是一个很扎心的现实,不少人长大后才意识到,有时父母也是自私的,他们的谆谆教诲,有着“双标逻辑”。
第一种,学生跟优秀者比,自己跟差劲的家长比。一定有很多人听过,“比家境没用,你要比学习”。实际上正是因为家长深知不如别人家有钱才这样说。
激励学生努力读书,本来是对的;可是这种自欺欺人的理论,属实是另一种歪理。圣贤早说过,想后代优秀首先自己做个上进的父母;可惜许多家长不愿提,反而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第二种,养娃学国外,养老却保留传统。有类家长非常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嘴上总说“人家养到18岁就不管了,也不用买房”。
可一旦涉及养老,这类父母又是最会要求后代照顾自己的类型。其实为后代铺路这件事,根本不分国外还是国内。说这话的往往想开脱责任,或者刻意表现自己“含辛茹苦”而已。
第三种,自己可以随意撒气,子女不准有任何情绪。有些“中式家长”,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轻松通过说风凉话或者发泄情绪,让学生瞬间崩溃委屈。
但是学生却不能有任何反驳,他们管这叫“顶嘴”和“主意正了”。不知为何,在部分家长的眼里,始终看不惯子女成为一个“人”。似乎做儿女像宠物的角色,只能被控制。
第四种,自己养娃怨声载道,子女不结婚却认为大逆不道。这类家长一面认为“不生娃人生就没有意义”,可是平常又不断埋怨“都是因为子女拖累而没有过上好日子”。
最矛盾的,就是他们体验到婚姻的不幸、养育儿女带来的怨气,却要求后代也要重复。所以他们的逻辑是把后代往坑里推吗?
为何这类家长不自知?过来人:有些子女在溺爱父母
这些“双标”的逻辑,其实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只不过很多家长和长辈,根本不愿意反思。但凡有人反驳,他们依旧能讲出很多歪理。
明明是应该羞愧的双标逻辑,将自己的私心暴露无遗,为何这类家长往往不自知;并且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为荣呢?
有过来人曾经总结出一句话:这样的“中式家长”,是被子女宠坏了。我们以前经常听,家长会溺爱后代,无论他们犯什么错,都没有下限地包容。
很少有人意识到,家长也会被“溺爱”,所以才会反复试探子女的底线。就比如笔者之前看到一位男生的留言,他出自普通家庭,自己非常优秀才翻身。
可是尽管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过什么好的条件,现在却一直伸手跟他要钱。他不明白,为何同学毕业后家长都是主动提供“援助”,生怕过得太苦。
而自己的父母,从来不想想他在工作中要忍气吞声,他在女友前要因为家境差而低人一等;反而总想着自己那点工资,生怕他过得太好“享受生活”。
有位老师曾提出这样的理论,在家庭中,子女也有义务“教育家长”。否则,有些父母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他们的行为只会继续破坏亲子关系,甚至影响整个家族的兴衰。
不要认为一味顺从便是“孝敬”,当家长出现明显的双标和错误,子女没有及时指出,同样是一种溺爱和放纵。
无论日常小事,还是高考填志愿、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等大事,家长缺乏智慧而学生又一位“顺从”,往往会让整个家庭变得更差。
所以,学会提高判断能力,停止对长辈的过度服从和溺爱,这不是不孝顺;从个人和家庭的整体利益看,反而更符合长远的发展和长期的和谐。
【话题】你是否溺爱了家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