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宁光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装配仪表(8月14日摄)。
巨能机器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关节机器人”(7月27日摄)。
(相关资料图)
隆基宁光展厅里展示的公司产品(8月14日摄)。
赛马科进公司展厅里展示的混凝土制作材料(8月14日摄)。
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绿色园区、18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区前列,工业能耗强度进一步下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数字经济正驱动产业变革。近年来,银川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高,绿色增长的牵引力越发强劲。
A 绿色生产——
促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路面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走进位于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宁夏赛马科进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马科进”),目之所见与人们印象中混凝土企业的场景大不一样,全封闭生产线上既听不到震耳的轰鸣,也看不到漫天的飞尘,从生产调度、质量管控到装车配送均实现数字化远程操控。
噪音大、粉尘多、脏乱差……这是留存在很多人脑海里的混凝土企业形象。长期以来,由于该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管理方式粗放,缺乏统一规划,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方式落后、产能过剩、协同能力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改变势在必行。
“传统混凝土行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推动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赛马科进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针对生产制造模式落后、物流运输过程紊乱、业务模块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管理粗放等痛点,公司开始筹划并启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促进企业生产和治理方式全面提升。赛马科进紧紧依托国企深化改革政策导向,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商混生产模式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及高端服务型定制化转型。
“公司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前,各分站的各条生产线全部为传统独立控制室,生产时每条生产线必须配备1名操作员、1名质检员方可开始生产。数字化转型工作实施后,‘数智云砼’平台实现了各站点的集中控制生产,5条生产线只需1名集控操作员即可组织生产,并可实现公司对所有站点生产线的远程控制,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赛马科进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开发的‘数智云砼’管理平台,面向区域、企业集团、场站及合作伙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集成销售、采购、物流、财务、仓储、生产控制等功能模块,集合‘车辆调度’‘多站排产’‘配比推荐’等智能功能,促进‘数字销售’‘集中控制、无人工厂’建设,实现企业混凝土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B 绿色制造——
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生机
绿色工厂是“绿色制造”的主体,“绿色制造”的推进,不仅给传统产业带来新的生机,也孕育着经济发展新动能。
“让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数据计算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这句话经常挂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能机器”)副总经理麻辉嘴边,成为企业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探索的注脚。
生产线上,机器设备在不停地忙碌,智能机械臂将零部件搬运到加工位,加工结束后又挪走,几十米的生产线上只有几名工人在工作……这是记者在巨能机器看到的一幕。作为“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巨能机器每个产品都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性。“生产状态、性能参数等所有产品信息都能在我们的大数据库里找到。”麻辉向记者介绍,“如今,绿色工厂里集中应用了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数字化智能传感器、视觉系统等数据采集技术随处可见,公司已实现了‘万物共联’”。作为“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巨能机器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顺利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并成功为国内多家企业提供了70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使“人工矩阵”制造工厂,变成无人工厂。
同时,在宁夏隆基宁光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宁光”)的绿色工厂里,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立数十年来,隆基宁光矢志不移践行“善用智能科技 创造便利生活”的企业使命,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全力为社会打造智慧和有温度的智能产品。随着全社会对环保效益重视程度的逐渐加深,面对“如何将‘绿色制造’融入企业发展”的问题,隆基宁光在大力推进公司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基础上,将目光瞄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等绿色关键词,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积极探索生产材料的重复利用价值,通过智能化生产设备的引进促进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发挥自主创新实力、研发生产高能效优质产品……不断升级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集精细管理、敏捷制造、柔性化生产等于一体的绿色工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管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为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我市以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并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精心培育的办法,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引领工业绿色转型。”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银川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18家,以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领工业绿色发展。
C 发展高新技术——
完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走进共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共享装备”)智能铸造示范工厂,看不到传统铸造车间车辆穿梭、震耳欲聋、粉尘飞扬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砂型3D打印机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整洁明亮的车间里几乎看不到员工,一台自动导引运输车在逡巡着为庞大的打印机“送货”……作为智能铸造行业的领跑者,共享装备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智能”生产。
近年来,共享装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节能减排、绿色循环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厂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2017年开始,我们投入2000万元对排放点除尘设备进行了改造和优化,从源头遏制了粉尘的发生,过去企业排放粉尘的浓度是50毫克/m^3,现在降低到15毫克/m^3,远远超过国标。目前,我们已经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工作迈上新台阶。”共享装备相关负责人说,“实施节能措施后,我们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以上。从2020年开始,万元产值能耗每年可节约6%以上。”
从传统制造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这是共享装备坚持绿色制造实现的华丽转身,也是银川市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开花结果”的一个生动写照。
“‘生态+绿色’既是今后发展的导向,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我们将围绕‘绿色化、高端化、集聚化’要求,持续放大绿色工业发展主阵地作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近年来, 银川市在产业项目推进上,始终突出绿色发展这一重心,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遵循,让绿色成为贯穿产业发展的主色调。
“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推行绿色管理,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用能设备,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鲍淑玲/文 李靖/图
【记者手记】
绿色低碳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鲍淑玲
创建绿色工厂是推进企业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行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创建,全面落实能耗“双控”管理,建立重点企业能源消费管理预警机制,走深走实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工业经济从低效供给向高效供给、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为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智能化发展,我市以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为工作重点,采取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精心培育的办法,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引领工业绿色转型。
如今的银川,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印刻在各企业发展中的鲜明特征,一批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企业发展成果,让我们对银川市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更有信心、更加期待。我们坚信,银川市必将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持续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勇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者”,为宁夏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