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属于草花的季节,木本花开得不多,其中一种就是紫薇,可以从6月开到9月。宋朝的杨万里有这样两句咏紫薇的诗:“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半年其实是没有的,四个月可以达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紫薇名字里带个“紫”字,其实除了紫色外,还有浅紫、白、粉、大红、深红和蓝紫等色,所以又有“银薇”“红薇”和“翠薇”等名目。
紫薇花成簇开在枝端,你常常会觉得看不清它的结构。如果你像我一样剪下一朵仔细来看,就会发现它的构造非常纤巧:每朵花都是由6片起皱得很厉害的轻而薄的花瓣组成,每片花瓣都靠一根细丝和花心相连结。花心里又长着6根细细的雌蕊和多根雄蕊,顶上有金黄色的花药。
枝端的一簇花开完,会在花序底下几片叶子的地方再长出几根小分枝,枝端又是一个花序。所以紫薇在夏天会花开不绝。当然,为了保证它能不断开花,也要供给它充足的肥料。
我今年养了一棵开白花的姬紫薇。“姬”字是表示它是小型品种的意思。我把它种在一只小小的六角形、铺金砂的紫砂盆里。和大种紫薇不同的是,它看上去有树皮。其实大种紫薇也有树皮,只是它的树皮很光润,紧贴在木质树干上面,看上去就像没有树皮一样。因为这个原因,紫薇又有个俗名叫做“无皮树”。树木都有树皮,因为它要靠树皮来输送水分和养料,木质的树干是起不到这个作用的。紫薇也是这样。它的树皮还会每年自己剥落更新一次。
紫薇的枝条柔软细长。所以明代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里写紫薇开花的情态时说:“每微风至,妖娇颤动,舞燕惊鸿,未足为喻。”也就是说,当有微风吹过时,紫薇的花会微微地颤动,连舞动的燕子(或者是跳舞的赵飞燕)和惊起的大雁,都不足比喻其美。写得真是十分生动和贴切了。
它还有个俗名,叫做“怕痒花”,据说是因为用指甲挠它的树干的话,它的整棵树都会颤动。其实,这也是因为紫薇的枝条细长柔软,会放大树干微小的颤动。
上海路边的绿化带里,常常种有大种的紫薇。一到盛夏,路旁两带美丽的红、紫、白色花,在风中微微摇摆颤动,煞是美观。
紫薇开花能力强,萌生新枝的能力也强,所以在每年秋冬的时候,要给它来一次强剪,把它的小枝弱枝都剪去,强壮的新枝也只留数个芽点,上部全部剪去。不然,第二年枝叶会太过茂密,长势反而不好,开花量也会减少。
紫薇在传统上不算一流的观赏花木。宋人张翊所作的《花经》给它定的品级是“六品四命”,排在五品的月红(月季)、桃花、石榴等花之后,在七品的蔷薇、木瓜、迎春等花之前,由此可见它在花界的地位。我觉得给花木排座次这种做法多少有点无聊。在夏季这个木本花很少的季节,紫薇还是不错的观赏对象。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相当有名的关于紫薇花的诗:“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丝纶,是皇帝的诏旨的意思。所以,丝纶阁是臣下起草皇帝诏书的地方。
唐代的中书省曾在唐玄宗时改名叫紫微省。古时候北极星又叫紫微星,代表皇帝。中书省辅佐皇帝执掌大政,拟定诏旨,和皇帝的距离很近,改叫紫微省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后来虽然又改了回去,但这个典故留了下来。中国人喜欢谐音。可能因为紫薇和紫微同音,花期又长,所以在中书省里种了许多紫薇花。
白居易在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十月,曾任中书舍人之职。唐杜佑在《通典》一书中写道,中书舍人为“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也就是说,做到中书舍人,是只会写写文章的人的最高理想了。朝廷也只会选最有才能的文士,来担任这个职位。在帝制时代,还有什么能比给皇帝代言,更荣耀的事情呢?
但白居易的 “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在丝纶阁里值班,却没有什么诏旨要起草,时间也觉得过得特别漫长。
做到中书舍人,白居易终于位在枢要,有接近皇帝的机会,能帮皇帝起草诏命,听起来是十分荣耀,可干起来似乎也是十分地无聊。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这两句,说的是因为中书省所掌都是机密要务,所以当时也有相当严格的保密制度,不能随便找人谈天,白居易这个“紫薇郎”感觉也是相当地孤独,只有中书省庭院里的紫薇花能做他的陪伴了。
也许正因此故,白居易很快就求外任,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就外放为出任杭州刺史。(谈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