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探访惠州端午节历史记忆 全球快报
来源:今日惠州网      2023-06-24 13:55:04

编者按:又是一年一度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在这一天各地的人们以多样的习俗来祈福辟邪,让端午节成为了一个有内涵的日子。我国由于地域广大,各地过端午节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惠州人的端午习俗有哪些?古代的惠州人是如何过端午节的?本期带来有关端午节的系列文章,探访端午节里的时代记忆和文化内涵。


(资料图)

①惠州端午习俗有这些

惠州别号鹅城,从南越国一隅到循州总管府所在地,再到宋代更名惠州,古城走过漫长的岁月,滋生了纷繁多姿的岁时风俗。这座城每个月都有节令,每个节令都有祭祀,人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形成淳朴厚重的民风。在十二个月节令中,惠州人又分每季一节,叫四季节。即:春节、端午、中元、冬至。端午节,惠州人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期间插艾叶、佩香囊、戴五彩绳,注重疾病预防

农历五月民间也称毒月。此时盛夏到来,蚊虫滋生,易生瘟疫。据地方志记载,旧时鹅城疫情频繁,人们与病毒抗争由来已久。因此端午来临之际,亦是人们防疫之时。现代人从苏东坡来惠次年(1095)五月写的《浣溪沙·端午》复原了当时的情景:“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彩线、小符均为女子们端午缠挂身上防疫的香包和饰物。沿至今日,惠州百姓人家还做香包挂身上,香包裹有雄黄、樟脑等。节俗与防疫紧密结合。

惠州人日常善用中草药养生和防疫,端午时节,采艾燃艾成主妇们必不可少的“功课”。艾草,中药性能温中活血,祛风除湿。采回来的艾草晒干,继而碾成碎末卷成艾条,端午前在房前屋后焚烧,可较好驱虫除异味。

今天,古城古风犹存,岁岁延伸发扬。端午期间,已有人采来艾草、菖蒲、柳条、桃枝,扎成一扎扎在市场出售。因百姓人家仍会在家门口挂上艾草、菖蒲、柳条、桃枝,喻为保宅的“平安符”,表达了人们祈求端午阖家安康的良好愿望。

20世纪80年代之前,惠州人大多自家裹粽子

鹅城端午节有一重要内容,就是划龙舟。有关记载,龙舟竞渡乃古越人传统习俗。珠三角遍布河塘水网,越人嗜食水产,以舟楫为家,为避蛟龙之害,将船造成龙式样,因为龙是古越人崇拜的图腾。惠州府志记载,惠州赛龙舟叫“扒龙船”。整个程序很是隆重:五月初一,有关人员先到水边祭拜迎水神;初五正午,敲锣打鼓,扛龙船到江岸。民谣有唱“五月五,龙船鼓,扒龙船,大江边。”此时沿街居民烧香礼拜,表示欢迎。赛龙舟日很热闹,龙舟队清晨5点就要出发,点香焚烛,抬着金猪去祭拜水神,然后队员分吃金猪,事毕比赛开始。龙舟下水后进行水中抢青,一阵急桨冲击一束树叶,这种仪式等于舞狮子之前的抢青一样,是一种求吉祥的象征。时至今日,赛龙舟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古代越人为祈求生命得到安全保障而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后来才与纪念诗人屈原联系起来,有了端午时节裹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惠州人基本上是自家裹粽子。每逢端午节来临,就三五成群上山采摘一种叫箬竹的叶子,其叶子呈纺锤形,散发清香的气息,适合裹粽。同时还要寻找一种韧性的草来扎实粽子,这种草也可以编席子,人们管这草叫席草。

时光已进入2023年,虽然,曾经的箬竹林地和席草地早已开发成林林总总的住宅小区,如今食品也极其丰富,人们不分四季都可买到粽子。然而,有关端午的传统习俗和风气,已如盘根的大树深植民间。

(苗理洁)

②古代惠州人怎么过端午

6月22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由来和文化意义,已见诸各处,这里就不赘述了。今天尝试从惠州的故纸堆中,窥探一下古代惠州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先看看历代惠州方志中关于端午节习俗的记载。

明嘉靖年间《惠州府志》载:“端午,旧自初一至初六于西湖为龙舟竞渡戏,县司循常备物设筵迎候为乐,近痛示谕民乃耻格,惟角黍相饷,艾虎悬门而已。”

清乾隆年间《归善县志》载:“端午,浴于河,谓洗龙舟水,龙舟自初一至初六为于西湖竞渡,费用甚巨。然有禁即止,不常为也。博罗、龙川、河源、和平皆同,海丰无此,惟有艾虎悬门,菖蒲泛酒,角黍互馈而已。”

清乾隆年间《博罗县志》载:“端午,悬蒲艾于门,具酒肴祀其先,为角黍相馈遗。士大夫家亦有饮菖蒲、雄黄酒者,不尽尔也。自一日至六日有龙舟竞渡之戏,然启斗伤财,官榜禁之即止。”

民国初年东江上的龙舟赛。 严艺超翻拍

从中不难发现,赛龙舟可谓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且“费用甚巨”。明清时期,惠州端午节赛龙舟的主要场地是西湖,高耸的惠州府城墙则是最好不过的观景台。明代惠州名御史利宾《端午观西湖连舟之戏有感》诗云:“独上层轩豁远眸,纷然童冠满城头。共看虬龙奋鳞角,懒听锣鼓乱歌讴。须臾竹外红妆度,仿佛云间玉女游。无限风光付年少,凭栏搔首思悠悠。”

清雍正年间归善知县孙能宽又有《五日观西湖竞渡》,诗云:“天中佳节日,到处夺先标。谁似西湖上,犹同汨水招。飞鳬龙作势,菰黍彩缠腰。长命谁家缕,今朝续几条。”“虬龙”“飞鳬”等字词,可见西湖竞渡之激烈。不过这和民国时博罗苏村的东江赛龙舟相比,那就小巫见大巫了。“每当端节,辄驶集江中,互相角逐,胜负横蛮者,暗携枪械,于必要时则举以示威,以博最后胜利。”真够拼的!为了避免各乡因此械斗,博罗县府不得已严令赛龙舟时不得私携枪械。

与博罗苏村相邻的李村,龙舟竞渡的传统也相当久远。明代兴宁诗人张天赋有《李村观竞渡临流赋诗言志》云:“几度看花空放眼,礼村今日醉壶觞。罗浮欲上飞云顶,谁向江天弄渺茫。”

别看张天赋是一个科场失意的落魄文人,他笔下的东江龙舟竞渡,颇有气势。东江与西湖的地理环境不同,远处更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作背景,大江大河,奋楫其中,畅快淋漓。

端午节与女性有关的习俗也非常丰富

端午节并非是一个只有男性大放异彩的节日,女性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孙能宽的诗中还提到“长命谁家缕,今朝续几条”,反映的是端午彩丝缠臂之习俗。俗谓五色丝线是“长命缕”或“长寿丝”,缠绕女人手臂可以青春不老、长命百岁。从惠州地方史志文献来看,端午节习俗似乎和女人并没有独特的联系,不外乎是吃粽子、挂菖蒲、戴香囊、赛龙舟,但从更多的诗词文献来看,端午节与女性相关的习俗也非常丰富。利宾诗中“须臾竹外红妆度,仿佛云间玉女游”,便能领略一二。

这一点在大文豪苏东坡的笔下,更是展现无遗。其《浣溪沙·端午》作于宋绍圣二年(1095)端午节前一天,即五月四日。词云:“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是东坡在惠州度过的第一个端午节,他用情意绵绵的笔触,记录了惠州女士们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女主人公当然是红颜知己王朝云)。上阕里,美女们用芳草沐浴,画着精致的妆容准备迎接端午节的到来,下阙则通过美女们缠彩线、挂符箓来彰显端午习俗。

端午洗兰浴,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节日习俗。《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通过沐浴芳兰的习俗,即可涤污添香,又可辟邪佑福。小符,即用香草等药材做成灵符或香囊,戴在女人头上,可以辟邪平安。“沐兰”“挂符”这种事,当然只有美女才能付诸实施。清乾隆年间,广东才女陈广逊跟随父亲陈次文(任归善教谕)来到惠州,有诗《端阳日归善学署中作》云:“依亲三度泮林中,两遇端阳荔大红。踏草与谁登鹤岭,沐兰随意坐松风。鱣衙殷望枭羹赐,綘帐欣看艾醑同。忆侍慈帏共佳节,向来行乐半成空。”枭羹,是用枭(猫头鹰)肉制作的羹汤,古代曾经是一种节令食品,分别出现在夏至或端午,后来成为皇帝端午节赐宴中的特殊食物,是古代端午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看来惠州当地官员也有五月五日食“枭羹”的习俗,寓有除绝邪恶之意。陈广逊女史还提到了荔枝。端午节正是荔枝成熟上市之季,在惠州过端午节的文人墨客,自然有诗纪之。如清康熙年间的归善知县邱嘉穗,其《端午积雨》诗曰:“连旬风雨暗江干,节届端阳尚薄寒。漫送画舡喧鼓吹,空教翠袖倚栏杆。榴花艳过初垂实,荔子香来乍上盘。安得祝融开景象,南天朱鸟尽飞翰。”

邱嘉穗笔下的端午和今天的端午倒是有几分相似,“风雨”“薄寒”“荔子”……邱嘉穗是清代归善县难得一见的能吏,从他的诗集能看到他在惠州四处奔波操劳的身影。

惠州文献里关于端午节的诗文并不多,且像江逢辰、韩荣光、刘统基等重要惠州诗人,其诗集里也未见有与端午相关的诗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严艺超)

③ 端午节的岭南遗风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亦称“端阳节”,在惠州则有“五月节”之谓。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蕴含着丰富的情怀和文化,可堪寄取、细细品味。

时至今日,吃粽子、扒龙船、挂菖蒲、烧午时香、戴香囊等传统习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沁润点缀人们的生活。

清乾隆年间《归善县志》有关端午习俗的记载。 侯县军翻拍

“一斗米粽,又有食又有送”

端午节首先是个跟吃有关的日子。饮酒和吃粽子是端午节主要习俗,据清乾隆《广东通志》载,“(五月初)五日,饮蒲酒、饟角黍。”

端午有饮酒之风,所喝之酒有二,一为菖蒲酒,一为雄黄酒,以辟邪驱晦。至于“角黍”即粽子,“饟”即饷,即馈赠之意。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日食粽。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也有载:“《风土记》注云:先以二节日用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之。黏黍,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和谐团结的气象,意头甚好,当然深得凡是讲究好意头的广东的喜欢,用来馈赠再适合不过。

另据宋人托名晋代嵇含所作《南方草木状》记载:“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张津尝以益智子粽包饷魏武帝。”魏武帝,即曹操,文韬武略,也是爱吃之人。可以看出,早在汉末,岭南粽子已成为贡品。

裹粽子和馈赠粽子,在南粤大地流传较早,延续至今。

惠州的粽子主要有两种,碱水粽和咸粽。在惠州民间,也一直有“角黍互馈”习俗,邻里亲友互赠粽子,品尝各家手艺,如谚语云:“一斗米粽,又有食又有送。”

“擎荔荐祖考,碟犬以辟阴气”

夏天炎热,要吃清淡,这是常识。而能反常识,又不伤身还有益,恐怕广东人最有发言权。

广东尤其是珠三角,水网密布,端午节赛龙舟蔚为大观。如惠州民谚说,“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声势浩大龙舟赛完后,人们大摆龙舟宴会,龙舟选手、乡民欢聚一堂,喝酒吃肉,大快朵颐,一来补充体力,二来品尝美食。

端午通常恰逢夏至时节,也是岭南佳果荔枝大量上市之时。清乾隆《广东通志》说,“夏至日擎荔荐祖考,碟犬以辟阴气。”夏至品荔枝、吃狗肉,因为夏天的瘴病之气太重,劳作又太辛苦,以热吃辟除其气,大补身体,若中医所说“冬病夏治”,可谓时尚,亦是一种境界。

这可以说也是岭南遗风。正如广东文化学者周松芳分析的那样:“岭南先人在夏季大吃在常识中认为热气的东西,比如狗肉。个中因由,我想是因为夏季炎热,岭南尤其炎热,一般情形下,人会食欲减退,身体消瘦。这在岭南可不行,夏季正是劳动最艰辛的季节,不吃,不大吃,怎么行呢!而要吃,清淡的东西于身体无补,热气的东西又难以消受,怎么办呢?这就是咱们岭南先人饮食文化的高妙处,大吃热吃,而能舒服受之。”

“辟恶祛毒,避开邪祟”

在古人眼中,农历五月又称为“毒月”“恶月”,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

端午节期间,为一年之中的洪水泛滥期,惠州话称“龙舟水”。洗“龙舟水”由此成为惠州民间一项重要的去邪求吉风俗,惠州坊间认为,小孩洗“龙舟水”后不生疖、不长痱,成年人洗了会走好运。端午当天午时12点到1点的“龙舟水”,称“午时水”,惠州近郊及惠东山区等都有打“午时水”的习惯,打井水或在河边挑回河水,给家人洗澡辟邪。

为“辟恶祛毒,避开邪祟”,端午当天,人们还会采菖蒲、艾蒿各一小扎悬挂于门前,或在门口、室内燃烧“午时香”——午时香,有的地方也叫“松香”“蚊香”,多用硫磺、艾叶、木糠(或米糠)混作原料,外面用粗纸包成条状,约与拜神祭祖烧的大香一般大,点燃驱除蚊蝇蛇虫。过去,惠州人还常用雄黄酒杀五毒,将其洒在屋边墙角,以祛毒虫。在端午当天,大人会给小孩子佩戴用香料做成的香囊,以辟邪保平安。

惠州知名画家黄澄钦在其《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介绍,缝制香囊(惠州话“香包”)是惠州妇女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在五月节前,她们用绸布或花布作面料,用丝线缝制成一个小布袋,接着往小布袋里面填充配有雄黄的香料,再把填充口缝制密封,这样香囊就做成了。由于香囊内有雄黄,散发出来的香味能避邪气,有益身心健康。每逢节日到来,大家佩戴着各式各样香囊比美相赞,充满着节日欢乐气氛。

这些习俗背后蕴藏着民间智慧与生活经验。追根溯源,端午节是一个驱毒避邪、禳灾纳吉的节令,所以端午的祝福是“端午安康”。(侯县军)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