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每年春天,成群的河豚从江口溯游而上,放在中国古代,正是品尝河豚肉的时节。
但吃河豚需要做一番很强的心理建设,因为河豚体内含有河豚毒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豚毒素是目前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之一,即便是在医疗卫生条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也深知河豚的危险程度,自古民间也有“搏命食河豚”的说法,意思是吃河豚肉是要拿生命去冒险的。
河豚毒素的来源河豚,又名气泡鱼或生气鱼。因为当它们被触碰时,其身体会迅速鼓成一个“小球”。
生物学家认为,河豚能进化出“充气能力”,原因在于它们缓慢且笨拙的游泳方式,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击。
为了逃避危险,河豚利用它们弹性很大的胃和快速摄取大量水(必要时甚至是空气)的能力将自己变成比正常大小大几倍的球形,让捕食者几乎无法食用,而有些河豚的皮肤上甚至还有刺突,让它们看起来不太好吃的样子。
但是,外表只是河豚适应环境的小手段,真正的杀手锏来自它们所携带的河豚毒素。
在我国和日本,关于食用河豚中毒的记载不胜枚举。最先对河豚展开现代研究的是日本学者田原良纯,他对河豚毒素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同时也将河豚体内的毒素命名为河豚毒素。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河豚毒素被认为是只存在于河豚体内的一种毒素,直到1964年,蝾螈体内的毒素也被确定为河豚毒素,之后,在细菌、藻类、软体动物门如蓝环章鱼、双壳类和腹足类等许多生物体内都曾检测到河豚毒素存在。
基于这些发现,长岛裕二等人提出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通过食物链富集而来,而这个存储位置就在肝脏。
通过实验也证明,人工养殖的河豚不含河豚毒素,但是在饲料中添加有毒河豚的肝脏,原本无毒的河豚体内就会有毒素的累积。
此外,也有科学家认为是河豚体内的细菌产生毒素,通过分离河豚体内的细菌如放线菌、弧菌、假单胞菌等,经过培养后,均检测出河豚毒素的存在。同时,科学家在河豚胚胎孵化过程中也检测到其体内毒素含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河豚毒素是胚胎的产物。总的来说,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统一认为河豚体内的河豚毒素是受食物链和微生物双重影响的结果。
河豚毒素有多厉害河豚毒素属于海洋性神经毒素,因此对钠离子通道的选择是非常优先的。
当河豚毒素与钠离子通道结合后,由于钠离子通道上的α-亚基存在河豚毒素的受体,与河豚毒素结合后,会阻止钠离子进入细胞,从而阻断神经与肌肉产生兴奋活动,引起麻痹,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而河豚体内的细胞构造发生了基因变异,它们体内的钠离子通道上的一个位点发生了取代,取代成为了一个不与河豚毒素结合的受体,同时,河豚体内还保留了可以与河豚毒素结合的特定蛋白,降低了毒性效应,使得河豚对体内的河豚毒素具有极强的耐受性。
不过,凡事都有一个程度,有的品种的河豚可以将河豚毒素分布在体表或黏液中,从而达到警示或震慑捕食者的目的。
但如果这些河豚过度紧张或受到强烈刺激,会产出更多的河豚毒素在体表,在这种情况下,连河豚自身都扛不住中毒而亡。
责编:一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