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证监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物监察委员会:SFC)官网消息,7月7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CEO)梁凤仪出席香港证券及投资学会活动时发表讲话表示:过去十年,香港散户投资者的成交总额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小盘股的数目急增,小盘股的流动性低迷。 而要重获散户投资者的青睐,她认为关键在于确保已或将上市小盘股不受“骗子”操纵且值得投资。为此,香港证监会须继续致力维持规范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她表示,将继续与业界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支持香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级市场流动性由大盘股主导
(相关资料图)
梁凤仪首先从港股市场的结构说起。她说,过去十年,香港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增长了62%,平均每日市场成交额扩大超过一倍。香港曾多次居全球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榜首并持续刷新纪录。十年间,香港上市公司的数目亦由1500家增加至大约2600家。
这些数据显示了香港新股市场的成功,但其背后存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与许多其他市场一样,二级市场的交投及流动性集中在大盘股上。市场总成交额绝大部分来自最大市值的250只股票。过去十年间,尽管以股票数量及市值计,小盘股板块正不断增长,但其所占的市场交易份额不升反降。 截至2022年底,约有40%(即约1100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低于五亿港元,而当中绝大部分公司的每日成交额少于十万港元。
根据香港交易所进行的《现货市场交易研究调查》,过去十年,散户投资者的交易金额停滞不前,其占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甚至由2010年度的25.8%降至2020年度的15.5%。 而根据通过2023年3月推出的香港投资者识别码制度取得的最新数据,散户投资者大概占市场总成交额约12%。
与此同时,小盘股上市的数目在过去十年急增。这样一来,更多小盘股来摊分并争逐散户投资者的同一资金池。数据显示, 2015年至2018年期间,小盘股上市数目迅速增长。数据显示,上市时市值低于五亿港元的公司的首次公开招股有290宗,占该段期间首次公开招股总数约48%。
小盘股数目飙升背后原因之一是“造壳运动”,而“造壳运动”也与小盘股低迷的成交额相关。
经过一连串监管行动及规则修订后,GEM(香港创业板)新股的股价在上市首日无故飙升的现象已成过去, 而进行借壳上市的难度及成本亦大大提高。市场对壳股的需求随之下降,导致壳价暴跌。再者, 监管机构更严格地审核有预警迹象的上市申请,亦令疑似壳股的首次公开招股宗数减少。 香港证监会还准备应用其全套监管工具,以减低小市值、低流动性的公司被用作协助市场不当行为并造成投资者损失的风险。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市场无疑已向更公平、更透明的方向迈进。
建立蓬勃的小盘股市场生态
梁凤仪表示,目前,新经济公司占港股的总市值逾三分之一,及占总成交额超过40%,而五年前则只占不足20%。香港亦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中心。 目前正是改善香港市场的小盘股质量,以重燃机构及散户投资者对小盘股兴趣的时候。
具体应如何做? 梁凤仪在演讲开始时类比“气候变化”说道,“我们从气候变化中学到的重要一课是,要减少生活环境中污染物。同样道理,在股票市场中,我们亦须监控和减少”污染物“,以保持洁净的生态系统”。她所说的“污染物”包括各种市场欺诈行为等。
她表示,将从三大方面着手,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小盘股市场生态。
首先,她提到,财政预算案中有一项与GEM改革有关的公布,而香港交易所将在下半年就此展开公众咨询。 “不论对GEM采取何种改革举措,都应配合发展蓬勃的小盘股生态系统的愿景和路线图,藉此支持小盘股在GEM以至主板市场的流动性”她表示。
其次,亦必须先解决投资者需求和流动性的问题。包括买方和卖方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在这方面均担当重要角色。要汇聚大量优质发行人,继而重燃投资者对小盘股的需求。金融中介 ── 尤其是保荐人和包销商 ── 应为质量把关,在尽职审查中运用其专业知识来协助筛除有问题的公司。有优质公司和可观投资机遇的市场,自然就是投资者聚集处,尤其是对那些寻求为管理基金或客户提供卓越投资回报的投资经理而言。 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将有助提升流动性及估值,继而吸引更多优质发行人来港上市。机构投资者亦可在中小企的首次公开发售前及上市后提供资金,以支持这些企业的增长。而目前证券分析师对小盘股的研究不足,而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将推动研究该板块的需求,从而有助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及效益。
最后,须通过教育改善投资文化。缺乏防范意识的投资者之所以被诱骗高位接盘,是因为投资者误信冒充知名股评人的网络红人等提供的投资情报。 香港证监会一直与辖下的附属机构──投资者及理财教育委员会(投委会)紧密合作,教育散户投资者不盲从网络红人或凭借道听途说获得的消息作出投资决定。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