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前不久,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程卫民团队从鄂尔多斯发来喜讯,团队接连签署两个千万级项目,分别针对国家能源集团粉尘防治和山东能源集团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需求,着力破解影响煤炭资源安全、绿色和高效开采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高校科技工作者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山东科技大学以自己的作为作出了回答。
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节能减排,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当下全世界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日前,山东科大交通学院教授赵子亮牵头的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高性价比增程器系统开发与整车集成应用”项目获批。项目综合经费4100万元,研究成果将大量降低燃油油耗与尾气排放,促进节能减排,预计可形成直接产值超200亿元。
“揭榜挂帅”“立军令状”……2018年,山东科大全校科研合同经费合计2亿元。2022年,学校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坚持“三个面向”,在多项监测指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合同经费当年9月达到3亿元,10月超过4亿元,12月突破5亿元,单项千万级纵向、横向和成果转移转化合同陆续成功签批,实现全校科研工作全方位对接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山东科大科技处处长陈连军介绍,近年来,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坚持“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服务体系”的改革目标,各相关部门高效协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经费包干制、业绩等级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科研全链条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逐步实现项目负责人对技术路线、经费支出、绩效分配等方面权利的合理让渡,科研人员“被信任”“被授权”“被服务”,获得了“我的科研我做主”的荣誉感、“资源支配驱动”的获得感,实现了科研动力再造和创新活力激发,学校科研合同经费和到账经费均实现倍增。
科研工作的发展归根结底靠活跃科研人员的数量、质量和力量,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事业的“发动机”。2022年,山东科大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项,并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围绕解决煤矿、金属矿山等行业中多智能体单元的协同控制等行业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近年来,山东科大从理念、制度、环境3个层面出发,围绕创新文化建设、激发科研活力做了大量实践探索,学校重大基础、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全校科研人员对接国家、山东省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的使命感日益增强。2022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继续破百;2023年2月,学校牵头的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每一个项目的签署、成果的获批,无不经历了科研团队和所在单位的拼搏及付出,也是山东科大坚持“三步走”战略、落实科技创新攀登工程的具体体现。
山东科大副校长周东华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所需硬环境,优化科研评价软环境,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快速成长,加大科研荣誉性激励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强力推动有组织科研,筛选和支持重点科研攻关方向,建立“科研特区”,赋予试点支持政策,加快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科技成果集成化的转变,推动“大型项目经费团队内分配和业绩核算”“团队考核”“重大科研成果培育”等试点改革。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