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杭州106岁老人每天阅读、学英语”的短视频引起不少网友关注。大家纷纷为他点赞。
今天上午,记者在上城区九堡街道蓝桥社区找到了这位老先生。
“我是杭州的‘樟树王’。”老先生幽默地打了个招呼。老人叫王树樟,1918年生,今年106岁。爱阅读、说英语、一口气背诵古文......细聊下来,王爷爷还真是位“宝藏爷爷”。
(相关资料图)
生于战乱年代
亲历卢沟桥事变
入户门的一面,贴着王爷爷手写的八字安全须知“问清来人,才能开门”,隶书,又有点魏碑风格。
靠窗台的写字桌前,桌上放置着笔筒、书、报纸、旧钢笔和放大镜,最多的则是一摞摞的笔记本。
“爸爸,有客人来了。”80多岁的三女儿一声招呼,王爷爷回过神来了。
王树樟老人出生在北京,旧时家境还不错。王树樟念完三年初中,入高中读了半年书,碰上了卢沟桥事变。
“我家离卢沟桥三十公里,那年真是炮声连天,19岁我就逃难出来了。像叫花子一样......”王爷爷说,“我们的19岁不像你们的19岁,你们现在出去就是青山绿水。”
那一路上,王树樟见到了真正的“哀鸿遍野”。直到后来,流落贵州、四川一带,他才慢慢安定下来。
王树樟1947年来到杭州,在铁路系统工作直至退休。
做了铁路职工30多年,王树樟有一个遗憾,“我自己到现在还没坐过高铁。我听说现在的高铁很快了,不过我也坐不成啦,老头子到外面去净给别人添麻烦了。”
每天看书读报做笔记
一摞摞“手账”,年轻人都佩服
王爷爷从退休至今,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书桌上一摞硬壳笔记本,随手翻开一本,里头满满都是王爷爷学英语摘录的笔记。
一则来自《伊索寓言》的《the cock and the fox》原文摘录,他拿起本子凑到眼前,念了起来:
“one bright evening as the sun was sinking on a glorious world a wise old cock flew into a tree to roost......”(一个晴朗的傍晚,夕阳即将沉没在那漫天霞光中,一只博学的老公鸡飞到一棵树上,准备栖息。)
咬字清晰,发音虽不是十分标准,但气势十足。他念了会儿,很快却看跳了行,“嗯?到哪儿去了......哎,眼睛不好了。”
还有些小小的硬卡片,抄录着王爷爷手写的英语单词、词组,像极了当下年轻人流行的“手账”。翻过卡片一看,原来都是药盒子的包装。
另外一本笔记上,是王爷爷自己摘录的诗词歌赋,工整的小楷,笔锋透着从那个年代而来的书写功底和治学态度。
还有许多本,则是王爷爷收录的剪报,每一本都标注着日期。他时常翻出来看看,“时代发展很快啊。今昔对比,读起来就是另外一道风景。”
书桌另一角,则是一本用硬纸包起来的《古文观止》——书壳已经破了,发黄的页面也几乎翻烂,里头有不少王爷爷标注的句读。
“这本书也很老了,是几十年前一个朋友送的,我这朋友也过世很久了。”他说。
长寿秘诀是什么?
心态、运动是关键
荤素都吃,最爱红烧肉
106岁还有这么好的身体状态,长寿秘诀是什么?风趣幽默的王爷爷笑着调侃:稀里糊涂就过来了。
王爷爷每天晚上九点多睡觉,早晨五点起床,起床后自己烧三壶开水,泡好茶,然后在房间里溜达——因为不方便出门了。
溜达也是有点讲究的,从书桌一角到入户门,大概十多米路,慢慢一圈又一圈,要走近两千步。接下来,便是每天固定的看书、读报、做笔记。
至于饮食,老爷子说,无甚特殊,有荤有素,最喜红烧肉。
一口气背完《滕王阁序》
这就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王爷爷有二儿二女,如今最大的儿子也86岁了。子女、孙辈轮流着来陪护他。
有年轻人来聊聊天,王爷爷是高兴的。
“杭州要开亚运会了对不,很难得的,我这个年纪竟然还能碰得上。”他现场展示了书法,写的是行草:“杭州敞开胸怀,热烈欢迎各国参加亚运会的体育健儿。”落款是“杭州一市民,106岁”。
王爷爷还现场从头至尾背了篇古文《滕王阁序》。他很有架势地,端坐在椅子上,两手扶把,中气十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他背着背着,手腕自然摆动,整个人也神采奕奕了。
王爷爷还有批注:“毛主席读到《滕王阁序》,最喜欢的一句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爷爷的女儿候在一旁,见老父亲兴致高,也报起了料:“还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都会背的,一篇连一篇。那时候我孙女小时候不肯背,他就说‘我们一起背,看谁先背得出来’。”
关于读书,王爷爷有自己的道理:
“live and learn,就是一句英语谚语‘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让人变得聪明,大脑可以保持活络清醒,大脑用得越少,人越糊涂哦!老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对我来说嘛,读书至少让我跟这个时代不会太脱节。”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本文作者:杭州日报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