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5月18日电 (尹星云)在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21~2022)》(简称“蓝皮书”)。 蓝皮书指出,北京地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初见成效,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指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北京博物馆建设。
蓝皮书由北京市文物局委托和授权并提供官方数据支持,北京博物馆学会组织北京地区博物馆一线工作的专家团队研创,对两年来北京地区博物馆致力于推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简要总结,并针对今后北京地区博物馆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丰富多彩的展览讲好中国故事等课题以及发展趋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全书由五部分组成。
蓝皮书显示,2021~2022年北京地区新建各级各类博物馆18座;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博物馆在文化遗产申遗工作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截至2022年底,在北京市文物局履行备案手续的博物馆共215家,北京地区因多次机构合并、调整、注销,实际现存博物馆202家。北京地区社会各界对博物馆建设的关注和认知不断提升,加快了北京地区博物馆建设的速度。
2021年,由北京市文物局发起组织,北京博物馆学会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启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对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和梳理,形成规划文本。按照《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思路,北京市从优化博物馆布局入手,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人口腾退,支持东城、西城、朝阳等有条件的区探索利用文物建筑、工业遗产、空置厂房等闲置空间建设专题博物馆或有小型展示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尝试引入社会力量;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以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为中心,加速推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一批代表首都形象的现代化博物馆建设;同时按照《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提升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质量的任务要求,启动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改扩建及展览提升工程。
2021~2022年,北京市文物局与北京博物馆学会联合对北京地区潜在博物馆资源进行摸底调查,调研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北京市有开放空间、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博物馆条例》备案条件的各类场所共561家,在北京市16个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均有分布。
蓝皮书显示,2020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指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北京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鼓励措施,并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为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营造良好氛围,参观博物馆和建设博物馆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和领域。
蓝皮书指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面临四方面挑战。一是博物馆总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不相适应。二是博物馆竞争力、影响力有待提升,与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博物馆治理体系、治理水平相对滞后,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与社会对博物馆的期待不相适应。四是博物馆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整体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博物馆文化的需求有差距。
蓝皮书指出,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应更加精心地保护好世界遗产,积极推进中轴线等项目的申遗工作,继2012年推动北京中轴线列入申遗预备清单后再次全面启动申遗筹备工作。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中轴线申遗专项工作组,申遗整治工作进入快车道。在当下和未来,博物馆在申遗工作中的作用更为凸显。
据悉,中轴线核心遗产要素中许多已开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这些遗产要素作为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国家重要性的建筑或建筑群,它们是具有哲学意义的理想都城秩序与自然环境深度自洽的真实载体,本身就是中轴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动注脚。中轴线建筑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在未来中轴线整体整治保护的进程中,将有更多展览展示空间,这也为中轴线上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