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情 > 正文
关于端午的误会
来源:凤凰网      2023-06-22 13:58:09

关于端午的误会

文/张发财


(相关资料图)

我第一次见粽子,就觉得它和金字塔长得像,不止外形,内部配置也是如此,金字塔里有个法老,粽子里有个枣,这东西缺德,第一次吃不知道它的存在,一口下去“嘎嘣”一声,我爹忽悠我,说咬到它跟饺子里咬出钢镚一样,乃幸运之标志。我太幸运了,那粽子是cpu,双核的,放了俩枣。接下来半年,我那口乳牙像坟场稀疏又东倒西歪的墓碑,直到除夕又咬了一堆钢镚,才悲戚戚组团离场。

屈原下岗和我这口牙有几分神似,先是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死磕,地位不保,又不离场,直到公元前278年才抱着石头沉了汨罗江,由此诞生了端午节。此为其一说,另有介子推、伍子胥、孝女曹娥、越王勾践等等“多个历史人物纪念说。”小弩对此很感兴趣,说死一个屈原放一天假,死这些,得放暑假。又说算了,肯定留作业。

不过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分析,端午和屈原以及上述人物都没有任何关系。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观点: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是龙促成了五月节,所以这“端午”最好叫“龙五”,或者向华强。总之,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文献证实了他的论点,“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周处所著的《风土记》里,书中提到“端午”及其风俗,确实没有提到屈原。又过了二百年,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方才认为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此后这个这习俗渐从吴越之地溯江上延至荆楚流域,再覆盖整个华夏。自唐宋开始,端午和屈原密不可分了,继而这个节日又与精忠报国挂钩,吃粽子成了爱国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匹夫有责的爱国运动。不过,以原教旨角度分析这运动有BUG,屈原爱的国是楚国,湖湘两地食棕情有可原。秦、齐、燕、赵、魏、韩六个外国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爱国,为什么?为了证明“吃货是不分国界的”?可是这“类联合国组织”又战争频发,咸甜两党每年端午都打的头破血流,真是“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闻一多将端午节和屈原做了切割,胡适的看法更加激进,1922年他在《努力周报》上发表《读楚辞》一文,认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屈原这个人,理由是司马迁的《史记》里,屈原才首次登场,此前没有关于屈原的任何记载。如果真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他大概忘了屈原不为人知,也许是常年潜水不说话吧?)胡博士认为屈原是“箭垛式人物”,既“古代有许多东西是一班无名的小百姓发明的,但后人为便利起见,往往把许多发明都记到一两个有名的人物的功德簿上去。”按这个许多发明汇总一起的“东北乱炖”法,端午就不该只是往江里扔单一糯米的粽子,应投“八宝粥”,非要扔粽子,必须五仁馅的。

另一个误会是日期,端午和端五区别很大,甲骨文里,“午”字本意是舂米的木杵,而“五”最初字意是天地万物交汇。差别相当于大宝剑和大保健,根本不是一个事。

中国记日大概从西汉末期王莽时才星散出现,此前历法的用“天干地支”,即以甲、乙、丙、丁等十个天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地支配合为六十甲子,循环纪日。端午的“午”,就是出自地支。而“端”,《说文解字》解释“端,物初生之题也”,开端,第一个的意思。“端午”意为是农历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今年的第一个午日是“甲午”,正确日子是农历五月十二(公历6月10)。这个日子每年不固定,五月初一和五月十二之间,每一天都有可能,做派有点像女皇——五择天。传说屈原公元前278年的端午日投江,这一年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并不是五月初五,而是五月初一。(当时用周历法,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换算为公历是公元前278年3月27日。好奇查了一下这个日子,发现除了屈原投江,另有一次“投江”,1993年3月27日,全国人大投票选举,长者上位。

误会之三,端午并不是什么美好的日子。古人把夏历五月视为“阴阳争、死生分”的恶月,“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按《礼记·月令》解释,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五日是阳气运行到端点之时,此时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五毒并出,瘟疫流行。补救的办法是饮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采百药驱疫避邪。我幼年时的东北上述辟邪活动都没有,此地抗疫手法经济便捷,每家挂纸折的五彩小灯笼,小孩手腕上则系五彩绳,以五色抗五毒,不过没什么用,记得某年邻居小孩栓完绳去表哥家玩,接着便去打病毒疫苗了——表哥家的狗没拴绳。

小孩腿上肉没保住,还算幸运,如果这天生日,命都保不住。《风俗通》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对于这天的出生的孩子解决办法——扔了或寄养,前秦的孟尝君生日也是端午,他便被遗弃过。宋徽宗赵佶生日也是端午,出生便被寄养在宫外。实在想留,要起个名字镇住邪运。东晋大将王镇恶端午节生的。所以用这个名字,目的是辟邪。由王镇恶想到了郭靖的师傅柯镇恶,他的生日应该也是五月初五。不过这名字不应归他而应归我,自从端午弄掉了牙后一直喝流食,可真饿。改名转运当然是封建迷信,改不改都一样,毁家最凶的哈士奇,改叫会盖房子的“三只小猪”也没用,该拆还是拆。

还有一个端午的风俗很是古怪,除划龙舟吃粽子,这一天三闾大夫摇身一变妇科大夫,传说中的“守宫痧”也要在端午这天制作,《古今合璧事类前集》记:“汉武帝时,以端午日取蜥场置之器,饲以丹砂,至明年端午捣之。以涂官人臂,有犯则消没,不尔则如赤痣,故得守宫之名。”这是关于端午最后一个误会:当年看《神雕侠侣》,镜头一转,小龙女胳膊上的守宫痧就没了。问我爹怎么回事?他咕噜咕噜转着眼珠子说,“看过小木板“刮痧”吧,就那么刮没的。”说完,把电视关了。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