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翁城,我们来了!但见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人物磊落……我们行走,我们看见,我们阅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作,我们收获。行走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记”,用志其事,以壮我行。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广州
最近,关于国风的艺术题材很火。在苏杭,两个年轻人因非常忠实地、神韵附身地还原了宋代的诸般生活场景,而备受关注。龙舟比赛亦大热,看了不少视频,大有秦汉文章遗风,读来精神大振,昂扬、激越,集体疾进又个性张扬,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狂欢。在农村的文化建设,务必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看了很多地方做的乡建个案,大多以一种很当代很西方的方式来演绎,可能会造成一个局面: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千村一面。
比较好的做法,应有一种根植于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内生力量在其中。鲜有其事,反而有了我们的探索空间。
现在的所谓在地性,亦已经备受质疑,之前我在文章里边也提到过。中国美院院长高士明的文章对此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提醒。可以从语言,从民俗,从思维方式,等等,进行一个考量。
翁城的耕牛舞、猫头狮舞,都非常有特色,充满了一种奔放的强悍的力量。这和赛龙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近也看了一个潮汕地区莺歌舞队和法国街舞表演者互动的视频,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发:传统文化极鲜活,完全可以和西方、和现代对话。
传统是极具生命力的,这点我们要牢牢记住。这种生命力绵延了几千年,脉络依然清晰,而且在奔腾着,在澎湃着。只不过,它现在在地下,虽仍穿行,但被遮蔽着。遮蔽我们眼睛的,是所谓的现代、所谓的西方,是我们的肤浅,是我们不自信的心态。语言,也是一种遮蔽,包括我们对传统、对农耕文明的阐释,可能也会造成一种遮蔽。唯有真诚地沉下去,再沉下去,才能够看得到这股力量,看得到这条河流,它正在奔流着,正在澎湃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王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