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那拉提
文/唐晓堃
来到新疆,当我进入那拉提,我期待的是那里的美丽草原。
(资料图)
一路上,我琢磨着“那拉提”这三个字,它是那么富有诗意,在嘴里念叨时,像有泉水叮咚响,像有清流汩汩流,让人不自觉地有一种激动和兴奋。历史记载,“那拉提”被誉为“有太阳的地方”,如今也被人们喻为心中向往的美丽圣洁之地。
我感到“那拉提”哪里只是一个地名呢?在我眼里分明就是一位纯洁可爱的哈萨克族姑娘。她穿着艳丽的哈萨克民族服装,在艳阳的映照下,红扑扑的脸蛋笑起来像莲花那样灿烂。她带领我来到了她家居住的毡房,在门口就能看到高高的灶台,上面有好大的一口锅,盖着木盖子。她的母亲正在对着灶台一面的案板上忙活,上面整齐地放着各种蔬菜和拌料。只见她母亲优雅地转身,轻轻地就把偌大的木盖子揭了起来,蒸汽冲了出来。“哇,好香啊!”原来是热气腾腾的一大锅羊肉,馋得我直流口水!引得大伙都走过来看看,闻闻,这香气很不一样,是那种天然醇浓的原生态味道。可以想象,接下来,我和朋友们分享的将是怎样一顿丰盛的晚餐了。
下午六点了,还艳阳高照,离晚餐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去看看那拉提美丽的草原。我们选择了骑马,小姑娘只有十四岁,俨然家里的小主人,用流利的普通话跟大家交流,比如需要几匹马,一小时多少价钱,几乎不用大人来敲定,就能跟客人谈好价钱,再独自带着客人骑马去草原玩了。一家人有两匹马、三匹马的,也有四五匹马的,为了让大家都能骑上马,在四五个孩子的招呼下,很快就把邻居的马匹吆喝来了。大家选好了自己喜欢的马,有的一跃而上,有的踟躇徘徊,最后都在哈萨克少男少女的带领下,一群马队,欢快而去……陪我骑马的是一位十五岁的哈萨克少年,也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今年上初三。他看我有点紧张,便不停地开导我:“阿姨不用害怕,不用担心,小马都走习惯了的。”他一会纠正我的坐姿,一会给我讲他们接待游客的趣事,好不容易让我的情绪慢慢放松下来。
很快,我担心和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是小马过河和我们必须步走独木桥。在那拉提草原上,一条条清澈的河流像排列有序的平行线,河水有缓缓的,浅浅的,也有湍急的,深水的,耳畔全是哗哗的流水声。要到对面的空中草原去,我们的马队要趟过五条小河,第五条河水较深,马趟河,人得走独木桥。
小马开始趟河了,我试着放松心情,开始对小马产生了信任感,只见水里也是鹅卵石,可以清楚地看清河底,小马趟得很小心,一步一步踏稳了,匀速前进,水在流动,马在横穿,我的视线游移旋转,感觉在空中漂移,神游天地一般,马脚偶有打滑,让我定神凝视前方,不觉向往的草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来到独木桥处,在哈萨克少年的指挥下,我们一行人全都下马来。深水区,为了不让我们湿身,马匹全趟过去,我们扶着走过水流湍急的独木桥。只要慢慢移动,危险处有人搀扶一下,就能顺利过去了。原来担心和害怕的事情都因骑马和美丽的草原一扫而空了。
我们骑着马在公路上走了一里多路,那有节奏的马蹄声“嗒嗒嗒”地萦绕耳鼓,简直就像一首宁静的山野之歌,哈萨克毡房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忽然想起,没有车辆的时候出行,马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啊!我们将选择一条近路直入草原中心,一直到对面像绿毯一样苍翠的草原之山——神奇的空中草原。尽管视线被一片绿油油的,野花点缀的草原紧紧裹住,但视野却开阔得一览无余。直到远处缓缓挡着的绿色屏障,偶尔有几株绿树插花般缀在山腰,让人感觉草原才有了起伏。
这草啊,不如说是花,我把它取名叫“草花”。草多,花少,撒播得如此的匀称、天然,像是人工的杰作。整整齐齐的草,两尺来高,几乎一个模样。在夕阳的沐浴下,透出一种饱满的精气神,“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多么切身的感受啊!我们来到了山的高峰,草场深处,草更深更密,花更多更香,我们尽情地亲近马匹和草花,嬉戏在草丛里,采摘野花,编织花环,唱着儿时的歌谣,任歌声欢笑声传播到更远的草间,流淌出青春的音符和诗情画意……远处的麦田仿佛沉睡了,布局齐整,成熟时节,金光灿灿,黄绿交错,宁静悠远;眼前山野,清新牧场,沁人心脾,沉醉如绿海波涛,整个那拉提就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两个小时转瞬即逝,大家都依依不舍地骑马往山下走去。当我们回头走出草原时,那是快马扬鞭的声音,耳际呼呼的风声,急促的马蹄压着绿草野花发出的“扎扎”声,载着我们的一路欢快,一路收获,直奔我们刚来时的独木桥和五条小河。我们原路返回到哈萨克小姑娘家的毡房,已是晚上八点,正是晚餐时间,太阳还舍不得下山,照着白色的毡房,温暖祥和,熠熠生辉。
(作者供职于大足区职业教育中心)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