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 | 民族纪录片助力文化自信
(资料图)
▋影视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影像成为民族想象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原文:民族纪录片助力文化自信
作者 |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 郭亚杰
图片 |网络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小说和报刊作为民族想象的两种重要形式。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影像成为民族想象的另一种重要形式。而民族纪录片就是通过影像去传达集体想象。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达的重要形式,它有着纪录片的共性,即作为现实生活的见证,真实地再现、表达和传播多民族的历史;有着影像的共性,即通过多元的视听元素、强大的表现力而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还有着民族语言的特性,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语言得以交流与传承。
历史·审美·语言
民族纪录片具有历史属性纪录片是一种兼具声音、图像、色彩的多元素融合呈现形式,尊重了生活原生态,以展现真实为宗旨,并用生活的真实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一部纪录片就是一部沉甸甸的民族历史。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基于我国西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以历史演变发展为主线,用影像绘制各民族群众的生活变迁图景,以叙事手法讲述了西部地区各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图景,讲述的是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记录的是中华民族英勇团结的奋进历程。无独有偶,《了不起的村落》选取了最代表时代印记的村落群像,将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于银幕之上,唤起人们对群落文明的记忆,唤醒人们对村落文明的传承。
民族文化美的凝练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份端庄大气的视觉盛宴。每一张图片、每一个选景都是民族文化美的凝练。民族纪录片的审美属性包含了纪实美、崇高美、悲剧美、造型美、过程美、写意美、综合美、和谐美等。 艺术创造主体善于捕捉生活的众多细节,并把现实客体升华为艺术。这样,纪录片就可以在产生“真实效应”的基础上,让观众处于“完全接受”的机制中,从而对电影叙事产生信任感,而且会不自觉地跟随影片的叙事流产生观看欲望,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影片熨帖人心、抚慰情感的艺术魅力。比如,纪录片《辉煌中国》,涵盖了31个省市区的调查摄录,以“小城市”“大故事”等多条主线展开,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将美丽中国的发展成就通过影像方式呈现出来,打造出一个有深度、广度、信度的美丽中国,以此突出描绘了具有内容美、形式美、意蕴美的辉煌中国。
“千言万语”表现民族语言的历史性和丰富性一部纪录片就是一种语言方言的保存。民族语言、汉语方言是体现地域性、民族性的身份标识。 方言拍摄纪录片可以保留乡音、铭记乡愁。2023年春节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国话》,是迄今为止语言文化纪录片的典范。这部纪录片展现了民族语言的不同方面。“言之有味”突出民族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语言是各民族日常生活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步履声声”强调民族语言的地域差异,即十里不同音。“言传身教”传达民族语言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言为心声”凸显语言对于情感塑造、情感表达的重要功用。“千言万语”表现民族语言的历史性和丰富性,民族语言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演变出丰富的样态。
文化自信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心态
虽然不同主题的民族纪录片会突出历史、审美、语言中的其中一个属性,但是,通常每一个民族纪录片中这三大属性相辅相成、难以分割,共同以最好的影像传达民族文化。 在民族题材纪录片中,民族文化认同的表达是影片的核心,而影片的主旨则是通过民族文化认同进而夯实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一方面丰富了世界文明,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只有将各民族的优秀语言文化呈现出来,才能实现世界各民族文明成果交流、交融及互鉴。
文化自信则能够使一个民族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清晰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能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自信、宽容地汲取其精华,发展自我。文化自信作为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充分肯定,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心态,表现为在异彩纷呈的多样文化环境中,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目标保有的坚定信念。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历史、审美、语言三重属性推动国家文化自信建设,促进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18BYY064)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8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关注 | “新主流”影视剧,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凝练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 | 社会科学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