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绿水青山间,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思维碰撞、功能拓展,人群集聚交流,活力在美丽乡村中涌现。从浙北水乡,到浙中丘陵,再到浙西南山区,万千乡村各美其美,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画卷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启动点,乡村生态、产业、治理、文化等发展脉络交织循环,驱动振兴。“千万工程”实施20年,浙江乡村产生变革性力量——理念变了、环境美了、腰包鼓了,村民生活节节高。
乡村的保护与发展,如何破局开路?“浙”里,给出了答案。
安吉县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以业态布局为基础,融合青年社区与乡村特色,年轻人带个电脑即可入驻。返乡青年陈喆,融合中国美学和绿水青山,在美@余村推广绿色动画、打造自然工位。人才、资源、思维,相融交织,推动乡村蝶变升级。
在绍兴市越城区坡塘村以特色铺就强村富民路。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从后进村到示范村,坡塘村的改变在于用心。云松自然村的千年古银杏、石头斜挎包、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等一个个巧思,成为一个个热门打卡点。
不仅如此。绍兴市越城区安桥头村以“鲁迅外婆家”IP,打造鲁迅文学场景打卡地、艺术乡村诗意栖居地、田园童趣体验地等特色空间。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传承以村务监督为核心的基层治理运行体系,如今,6个网格、12个微网格、“1+3+N”的网格治理团队,持续保障村民“说事、议事、主事”。
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沿着“诗画风光带”龙游段一路前行,一步一景。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团石村依托丰富多彩的乡村景观发展新业态,骏和水上运动中心、花菇共富产业园等项目纷纷落地,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团石村不仅发展了“美丽经济”,更实现了村庄治理“长久美”。“景美、业兴、人和,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该镇党委书记刘振说,“通过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未来乡村自治管理服务中心,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群众主动参与,有所为、有所得,才能形成乡村发展合力。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众人之事由众人商量,持续放大村民主体性。全过程监督、全流程议事,村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村里修了绿道,村民参与经营绿道产业,去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万元。”该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
青翠的水稻田地头,金华市东阳市寀卢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我喜欢在大自然中上课,新鲜的空气、绿油油的风景,很舒服!”小学生们纷纷表示。“带小朋友上自然课,他们聚精会神地看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眼神中满是专注。”班主任章静雅满脸笑意。
清风吹拂,红领巾在田野间跃动。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绘就的迷人风景,也是未来中国乡村的生动模样。
(本报见习记者 刘习 本报记者 史薇薇 张晓华)(本报见习记者 刘习 史薇薇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