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雷生(1886—1928)奉城东门人,出生书香门第。光绪三十年(1901),从师青村港名中医翁陛臣。医药理论渊博,善治风火症。判断力强,用药猛,人称“铁扫帚”。民国十年(1921)冬,县立第一高小一教师劳累过度,痰中见血。请董就诊处方,选用凉药,以南北沙参替代西洋参,并嘱挖掘新鲜芦根泡开水代茶。果不出旬日,咯血停止,精神逐渐恢复。冬至后,为根治起见,另开药料一大剂,加入龟板膏和干制胎儿胞衣煎后加淮山药合成丸药,冬春常服。至此,该教师此病不再复发。
【资料图】
范梅坡(1864—1929)字希纯,别号歧青外史,高桥人。幼年家贫,曾就读于本镇季连生秀才门下。少长在大团镇姨娘家学席栈生意。后从师头桥名外科金介人。因其勤奋好学,医术甚高。一次,县衙一役生肚角疽,多人医治无效,辗转请他,一治见效。陈家桥有一人患腿痈,表面如常,经其开刀,挤脓有一脚炉之多,不久即愈,名传遐迩。民国初,南桥沈梦莲举办施医局。招贴上,继上海名医闵彩臣、松江名医韩凤九,范名列第三。奉城同善堂设施医局,范亦年年必到,参加义诊泽被乡里,业余喜画,颇有名声。一生授徒八、九人,多有医名。生前著有《四言简要药性》一书。
施钦若(1875—1935)奉城东街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从师泰日桥徐卓夫。施精妇科,处方稳健,用药轻微,人称“鸡毛帚”。奉城北门外有一张姓妇女,婚后数年不育。婆婆望孙心切,经常测字算命,烧香拜佛,毕竟无效。后请施医治,经过服药调理,终于怀孕,合家喜出望外。
季志纯(1887—1940)世居高桥南街,家道小康,自幼攻读诗书。光绪三十一年(1905)从师青村港名中医曹蔚若。三年学成,在高桥寓所挂牌行医。精内科,求治者甚多。民国十四年(1925),高桥西北走路港一唐姓男孩患禁口伤寒,遍请名医均无疗效,命危在旦夕。后请季志纯治疗,经季望、间、闻、切,识准病源,琢磨处方,用猛药一贴,终于妙手回春。“季一贴”由此得名。民国十七年之后,奉城中医董雷生和施钦若相继过世,季迁居奉城北街开设诊所。时方圆数十里内患有疑难病症者,都来求治,门庭若市。
沈卧东(1895—1944)字品梅,笔名瘦腰、乙斋。高桥镇北沈家堂(今路口2队)人。幼承家学,工诗词赋曲,十五岁被聘为上海徐汇中学国文教师。任教之暇,随同松江杨举人攻习医书。十年后辞职,从师青村港曹蔚若习医。沈精内妇科,擅治疑难危症。高桥西北陶家堂陈氏患危症,诸医无效,延聘沈,一剂扳药,翌日病者舌苔生津,转危安。有一年,民间疟疾流行,药店药物供不应求。后有人请教于沈,沈用一比一百的砒石、绿豆粉配成秘方,疗效好而价贱,颇受群众欢迎。一生唯授两徒。著有《医法表解》一书。
沈卧云(1898—1953)高桥人,沈卧东胞弟。十八岁师范毕业后,拜庄行名中医刁谦白为师。后在家设诊行医。医术精湛,尤精幼科。一生治愈病儿疑难杂症颇多。头桥镇徐家有一男孩患麻疹并发肺炎,因未及治疗,病情已趋恶化,后经沈悉心治疗,不久即转危为安。高桥中和桥西堍有个竹匠阿金,其女孩患肺炎,因无钱就医,生命垂危。沈获悉后,主动上门施诊给药,不取分文,病儿终于痊愈。沈还经常骑马出诊,人称“跑马先生”。一生带徒六名,并传子国庆、国寿,亦有医名。
朱品逸(1912—1973)曾用名,原籍南汇彭镇。后辗转迁居奉城。民国十六年(1927)肄业于上海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后从师惠南镇北门陶可箴习医。学成后至大团、南桥、奉城等地设诊。懂内、外、妇、幼科,后专攻内妇科,能治重病患者。彭镇徐根林患“夹阴伤寒”,奉城北门严某患急性阑尾,病情均极危急。经其治疗,均化险为夷。严某赠“华佗再世”银盾一面,以示感激。时朱在本县已有医名。解放后,先后担任奉城联合诊所主任、奉城卫生院院长、县中医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1959年,朱等五名中医将全县采集的临时验方、家传秘方、民间单方汇编成《三方选辑 》,计四百零七方。
褚德全(1867一1934),褚家聚人。擅长治蛇伤,德全父在本地乡里行医四十余年,不收诊金,深得群众爱戴。德全从小跟随父亲采草配药,出门行医。他汲取祖传秘方之优,在行医时,积累临床经验,独辟疑难病例,自创十一个治蛇伤的“土方”。德全行医求精于医术、医道,远涉平安、杯林一带,在施医中,不草率从事,遇到疑难病症,精心治疗,在奉贤沿海一带享有名望。德全病故后,其长子褚林生从父行医,孙儿继祖辈医术,亦有造诣。
陆瑞庚(1889一1971),字锄梅,褚家乡陆家堂人(今褚聚十队),其父陆耕莘,别号海元先生,是位很有名气的中医。瑞庚十五岁就跟父学医。十八岁修业期满,擅长妇科。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自己家门开业悬壶自给。陆瑞庚一生重医德,精医术。在施医时不分贫富,一律对待。如有出诊,从不耽误。遇到疑难杂症,尽心根究病因,对症下药,凡是贫病交迫之患者,均不收诊金,故在乡里邻间颇有声誉。解放前,他行医遍迹泰日、青村、钱桥、三官堂、奉城、头桥等地区。每天诊治二十多个病号。陆瑞庚与父亲通过几十年的医疗实践,整理了一本《临床笔录》,该书共收集了一百多个稀少病例,有三百多个处方。
报送:奉城镇
编辑: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