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胡金 田伟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丽乡村画中来
乡村振兴,如何能有更多诗情画意?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作为钱塘江与浦阳江、富春江三江汇流之地,是渔浦文化发源地,也是赋予乡村诗意之美的试验田。
古时,尤其是唐宋时期,这里凭借山水叠翠的万千气象,以及渔浦渡口的舟来船往,成为文人骚客游览浙东的首选站。100多位诗人在此留下240多篇隽美诗文,奠定了义桥“中华诗词之乡”的厚重底蕴,被业内视作“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
近20年,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义桥扎实推进“千万工程”,不仅以项目形式在浙江率先推进诗路小镇建设,让诗词文化成为义桥最亮眼的文化标识,还通过深入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积极构建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塑造了一个诗意回归的现代化样本。
通过诗意赋能,探索实践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新路径,义桥正在让山水都市和新渔浦文化更加相映成趣,让中国式现代化镇域样板的梦想更快照进现实。
诗意,从美丽生态起笔
初到义桥,欲揽胜抒怀,领略渔浦历史文化,难免会有个问题——诗意,究竟何处寻?
事实上,穿过渔浦诗意林,沿着里河之畔徐徐步行,就有答案。
白墙黛瓦的钱塘江诗词展示馆,以1500平方米的空间,浓缩了古镇千百年来的诗意。馆内规划分为印象义桥、云起三江、渔浦义桥等篇章,通过实物、照片、视频等形式,将唐诗文化与宋韵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与展示,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魅力。
在义桥镇主要负责人看来,该馆的建成开放,既是义桥诗词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义桥践行“文化兴镇”战略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此外,义桥还建造了方圆20000平方米的渔浦诗意林公园,编辑出版《义桥渔浦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源头》《渔浦诗词》《浙东唐诗之路论文集-渔浦卷》《义桥文丛》等具有义桥渔浦特色的诗词文化出版物,不断将诗意凝结,打造高品质人文环境。
与此同时,义桥也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破题,努力呈现一幅全域诗意盎然的美好生态图景。
从点上来看,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以昇光村为例,在“千万工程”实施之前,大多数村民生活拮据,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来源。村里第一条柏油路,直到1988年后才集资修建而成。村里老人回忆说,“路通了后,村里陆续开办石料厂、小型塑料厂,但由于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很快又陆续关停。”
转机发生在2005年。当时,四个自然村合并为新的昇光村,找准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旅游资源串点成线,逐步打响“红色昇光一日游”品牌。最终,昇光村揽下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新时代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善治示范村等称号,村民平均年收入高出同年浙江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
从线上来看,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云峰山麓,坐落着萧山最大的水库——黄石垄水库。自建成以来,黄石垄水库以108万方的蓄水量灌溉着下游数千亩农田,成为义桥的“蓝心绿肺”。再加上渔浦公园和三江湿地诗意林等元素,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
此外,义桥以建设“污水零直排村”示范点为契机,打造了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与水塘、湿地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潘山净水公园。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处理后的农村生活污水可用于共享洗涤、绿化浇灌、山地田园灌溉。
从面上来看,是“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今年,义桥锚定“山水新都市、创智新高地、渔浦新义桥”发展导向,顺利完成全省首个镇级水环境治理中心建设项目;加强村庄建设管理,完善农民建房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推进矿山治理,做好工程政策处理、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安全生产等工作,力争成为山水都市风貌展示地。
截至目前,义桥已经打造1500亩浦阳江“美丽滩地”,建设5公里沿江生态屏障,并纵深推进治水拆违工作,连续多年获得杭州市“五水共治”二十佳镇街,成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丰收时节义桥忙
诗意,以美丽经济为墨
诗意,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根系土壤。
历史上的义桥,之所以能留下一层层的文化积淀,既离不开“此间风物属诗人”的秀美山川,也离不开诸如“春船载绮罗”的繁荣经济。自南朝起,直至明代,渔浦一直都是浙江的重要津渡。《万历萧山县志》曾记载道:“渔浦为县内三镇之一,在浦阳江北岸,古为重要渡口,东西来往之要津。”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地理环境的变迁,渔浦商贸重镇的地位日趋冷落。新一轮发展中,义桥能否因地制宜找准路径?能否再次实现乡村的蝶变升华?
一份国家级的榜单是最好佐证。“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萧山始终坚持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共同繁荣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其中,义桥更是通过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在全国千强镇排名持续进位至168位,在高质量发展500强镇街中位列第225位。
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大镇,义桥很早就大力发展五金制品行业。到如今,已经拥有五金配件企业1300余家,市场份额占有率为全国的16%,并远销美国、加拿大等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工具五金之乡”。工业不仅是义桥整体实力的经济支柱,也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中国视谷、拥江发展、萧滨一体化、地铁18号线等机遇叠加而来,处于萧山与滨江、西湖交点区域的义桥,成为萧山“融杭”的重要支点,吸引了更多的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辐射,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联三村,是义桥乡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典型缩影。
这个小小的村庄,不仅有永利百合智造产业园牵手浙大国际科创中心,永谐科技牵手西电杭研院,共建孵化项目中试基地和创新中心,还有以宏骏汽车零部件、杨氏实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企业主动求变。
宏骏汽车零部件相关负责人瞿洁说,通过与智能制造服务商合作,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车间设备自动化和数字化升级,生产效益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义桥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先锋。
不远处的安影科技,数座储能电池舱有序放置,用于削峰填谷,减轻电网波动。据了解,这家义桥“腾笼换鸟”换来的企业,在今年上半年以惊人的增幅成为当地数字经济的领头羊。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持本地用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义桥人在家门口就业。比如,安影科技相关负责人李泽芳就表示,目前70%员工都来自本地。
如今,义桥还在全域实施“腾笼换鸟”,计划腾出40万平方米以上优质产业空间。其中,民丰区块300余亩土地连片开发改造后,将摇身一变为视觉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义桥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诗意,在美好生活变现
诗意的经济基础有了,诗意的美好生活如何体现?
在擅长舞文弄墨的古人眼里,多见于桃花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而在义桥相关负责人的眼里,则是要打造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
秉承“千万工程”始终站稳为民立场的要求,义桥努力解决好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判断老人能否安享晚年幸福时光,需看是否妥善解决他们的“一日三餐”问题。起先,义桥在新坝村、联三村、昇光村等地开办老年食堂,然而与不少老年食堂一样,遭遇了虽受欢迎但运营压力日益增大的烦恼。一方面,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属性制约了就餐人数,很难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老年餐涉及的各方面要求较高,增加了原材料采购和烹饪的困难。
如何破题?经过调查研究,义桥很快推出“义孝大食堂”,开启萧山区农村老年助餐中央厨房模式之先河。
该食堂由昇光村的旧厂房改建而成,总面积达180平方米,设有阳光厨房和餐厅,可同时容纳80人堂食。运行投入之初,配送中心日均送餐量超过400份,涉及14个村社。再后来,又通过复刻出第二个“义孝大食堂”,实现了义桥所有村社全覆盖。
与大部分村办老年食堂相比,“义孝大食堂”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配送,不仅解决本村老人的难题,还扩大了养老的覆盖面,而且运营成本更加经济实惠。义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每份午餐由老人出一点、村里出一点、政府补一点,通过村企共建、村村联建,架构起养老服务长效运营模式。”
除了“吃饭难”,很多人关心的还有“就医难”。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农村的主要模式。就近就医、价廉就医,是这些老人的迫切需要。
今年4月,位于杭州市桥亭188号的义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18800平方米。据义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下设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了义桥人的“15分钟医疗服务圏”。
现在,义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被授牌为浙江省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培训基地,还与浙江省康复医院康复团队成功签约了康复合作项目。省级专家点对点入驻,能让义桥人在家门口享受到省级医疗资源。
除了养老,义桥在托育服务上也从“普惠”向“提质”跃升,力争打造“老有优养”“幼有优育”的服务新格局。一组数据可以证明:今年渔浦社区和民丰村话费新建两处300平方米以上的托育园,新增托位100多个,实现每千人拥有托位4.5个。
诗意回归的现代化样本究竟该如何定义?义桥正在用自己的实践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