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五个突出特性以其内在的逻辑和历史联系,形成义旨周备、有机统一的整体。
【资料图】
“连续性”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现象。稽之往史,“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开卷可知的直观特性。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广被四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延绵数千年,未曾发生过文明的断裂或替代,巍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并留下了浩若烟海、详密不断的典章文献作为文明传承的印迹。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样一份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成绩,非有深厚的原因,不能幸致。
以“创新性”达致“连续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存续久远,有赖于其突出的“创新性”。“创新性”为“连续性”提供了汲古开新、绳绳不绝的动力。中华文明能避免其他古老文明生老死灭的宿命,在于它面对新挑战、新刺激而不断有新应对、新创造、新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唯变斯定,古老而又常新,“连续性”与“创新性”两义相辅,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
“连续性”也为“创新性”提供了所守之“正”、所由之“源”。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凭空翻新,无所依傍,本源若枯竭,下游自成断港绝潢。传统在不断革新中发扬,而真正成功的革新又促进传统的扩大和充实。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发展,使得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创新得以记录、得以积累、得以传承,文明成果蕴蓄丰厚,文明之流从数缕清溪汇成江河,蜿蜒千里,沛然莫御,浩大深广,流衍不断。
“统一性”与“连续性”相互成就。“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在时间上的特性,“统一性”则是中华文明在空间上显现出来的特性。两个特性相互保证、相互成就。中文“传统”两字,即蕴“连续性”和“统一性”两义,既有连续不断、世代相传的意思,又表明合天下为一统的祈求。“传”有“传道、传宗、传代、传衣钵”,“统”有“正统、道统、治统、政统、学统、文统”等说法,无不说明中国政治文化追求一脉相承的统绪,把“大一统”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将“中国”的绵延永续作为神圣信仰。
中国传统推崇“正统”之义,“正”是“正天下之不正”,“统”是“合天下之不一”。“实现统一”和“传承统绪”成了传统政治的至上原则和价值理念。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形,他们也以入承大统、四海一家为追求,延续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政治分裂和军事割据,但是没有造成文化上的断绝,即使在分裂时期,政治人物仍向往着“创业继统”,“大一统”之义仍是中华民族执着的追求,这保证了数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文明始终能在统一、分裂而又复归于统一的轨道上连续运行。
“统一性”确保了中华文明的超大规模,使其在遭受外来挑战之时更加长于防卫,从而获得“连续性”发展。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被迫卷入现代世界体系。但是因为中国足够大,文化凝聚力足够强,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争之下,帝国主义列强无法实行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殖民政策。近代中国保持了领土的大体完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没有因为西方的殖民扩张而中断。
以“包容性”涵育“统一性”。“统一性”是“包容性”的前提,而“包容性”使中国的统一成为有机的而非机械的、强韧的而非脆薄的。在中华文明逐步扩展和渐次融合的进程中,无论中原王朝的开疆拓土还是四边的归化内徙,各民族之所以能走向团结统一,缘于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更缘于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创造了一整套秩序体系和知识话语,以“中”为中,层层围拱,层层簇聚,使得环中而处者,慕华风、易胡俗,最终与中相融。在这样极具包容性的秩序体系和话语体系中,不以族群和地域来区分文明和野蛮,而是大家共同接受中华文化陶冶熔铸。
“包容性”成就了“连续”“统一”,是中华文明延续绵长的重要原因。中国在秦汉王朝之后,虽经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还是迎来了再度统一并走向隋唐的强大辉煌。这是各民族文化长期交织互灌、错综酝酿的结果,正是“包容”带来的制度文化“创新”,使得中华文明能再度“统一”而得以“连续”发展。
反过来讲,“连续”“统一”也保证了“包容性”。上千年的“连续性”文明积厚流光,方能滋养出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得中华文明面对外来文化时,发展出宏深的接受消融能力,海纳众流,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
“和平性”与其他四个特性互为一体。中华文明作为“连续”而“统一”的农耕文明,相比于游牧文明乃至后起的商业文明,农业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尤赖于稳定的社会秩序。需要统治者休兵止戈,与民休息,不夺农时,广辟草莱,长此以往自然积淀出稳定内敛、爱好和平的文化性格。
中国很早就完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地理大区域内的统一,中国政治历来偏重中央的凝合。对外修文德以来之,对内行仁政而化之。中国人深知,徒恃武力不能长久。在文化生活中,亦求有余不尽,文学艺术上推崇空灵蕴藉、清逸淡远的风格。正是这种深沉而强韧的和平精神,使得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量,不至于向外驰逐,骋嗜奔欲,耗竭过度,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
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和平性”两义相辅相成。中国的统一建立于以“中”为核心的“家国天下”文化理念上,从内心融合达于物我融合、天人融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我延绵开去,传统国家被看成人伦关系的投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人各得其所,四海皆兄弟,天下为一家。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更多靠文化的和平化育,偏重内在的“包容”和充实,斯可谓以“和平”“包容”求“统一”,方得其悠久“连续”。
(作者:章益国,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