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
前些日子我遇到一个朋友,初尝做母亲的喜悦才几个月,就开始有了小烦恼,原来是她的千金小宝贝在逐步添加辅食后被检查出轻度缺铁。她很自责,并带着满脸的困惑,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父母给孩子的都尽可能是最好的,孩子怎么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呢?
(资料图片)
我告诉她缺铁在婴幼儿当中是非常常见的,不必自责。只要看看人的一生不同年龄对铁的需求量,就不难发现,从婴儿出生后6个月开始,身体对铁的需要量就迅猛增加(这与很多营养素在需求量上随年龄增长循序渐进的“风格”都截然不同)。所以,无论是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至2岁的阶段),还是学龄前儿童,一旦家长在饮食上稍有不注意,宝宝们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引起缺铁。
宝宝缺铁的典型与非典型性表现
很多人都知道缺铁会导致贫血,如果孩子出现贫血症状时,说明缺铁已经很严重。在早期或轻度缺铁时,孩子可能会发生一些行为上的不典型表现。
● 宝宝表情严肃,很少微笑。
● 宝宝会出现烦躁,频繁哭闹。
● 宝宝会出现口腔炎、舌炎、厌食、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减弱。
●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幼儿体质差,反复感冒。
● 较大的儿童出现爱发脾气,好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 有的宝宝还会出现异食癖(咬指甲、嗜异物等)。
如果没有经验,这些非典型的缺铁状况发展下去,会出现缺铁性贫血,宝宝就会出现典型的贫血面容:面色苍白或苍黄,精神疲乏,口唇黏膜及眼睑、结膜、甲床苍白。如果你认为缺铁影响的是孩子的身体发育,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长期缺铁且得不到纠正,影响的是宝宝身心健康!很多临床研究都表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缺铁,会改变其脑结构、影响神经代谢及神经传导功能,如此一来,影响宝宝的感觉/运动功能、语言认知和社会情绪的发育。并且,即使通过治疗纠正缺铁,但缺铁导致的大脑认知和发育缺陷仍可持续至儿童期甚至青少年。
铁元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成年人全身铁的重量为4~5 g,重量相当于1枚小铁钉子。为什么孩子缺铁会对健康造成这么“恶劣”影响呢?因为铁在人体中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含有铁,并且铁在人体内参与的“工作项目”,几乎都是“一等一的大事”,包括以下3个。
● 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参与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脑红蛋白等的合成,负责氧气的储存和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 以含铁酶的形式参与细胞能量代谢。
● 作为多种酶的活性中心,维护人体免疫功能。
宝宝缺铁的预防
在孕期妈妈要摄取足量的铁,增加体内铁储备,保障宝宝出生后足够消耗一段时间(至少6个月)。如果饮食摄入铁有限,就需要额外补铁(与前一个表对比,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对铁的每日需要量明显增加)
6个月以上的婴儿,要及时添加辅食。可按月龄逐步添加菜泥、肝泥、肉泥、鱼泥及铁强化米粉等食品。选择食物时,注意铁的吸收率。动物血、动物肝脏、肉类、鱼等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大多数属于血红素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吸收率可达10%~25%。而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属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率只有1.7%~7.9%。
2周岁以上的婴幼儿,如果缺铁严重,同时存在偏食、挑食的问题时,可以考虑给予营养补充铁剂进行快速的纠正。最好选择含有二价铁离子的有机铁,其吸收率高。如果同时辅以含有丰富维生素C的食物,能进一步加强铁的吸收率。
6个月以上的宝宝易发生缺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做全面的营养测评,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予以纠正。
作者:崔怡辉 注册营养师 医学硕士
审核:王军波 北京大学医学部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