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 正文
商鞅为何被诛杀?《资治通鉴》:得罪这三个人,商鞅的死就是必然-今日关注
来源:金山文史      2023-06-24 12:01:12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天下那绝对离不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意义是划时代的。秦国统一天下的功臣有很多,但是后世很多学者都把商鞅推到首位。为什么?因为是商鞅亲手把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一个强国。用一句话形容商鞅:匣浅难羁宝剑锋,身陨族灭功千古。商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人生启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商鞅用自己身家性命给后人开辟了一条路,那就是-孤臣路。

适逢困局,巧遇强君能臣

秦穆公晚年时期大兴人殉,秦穆公这一举动对秦国的影响十分大,秦国精英人士锐减导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君位动荡。魏国因为率先变法迅速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也趁秦国君位不稳之际夺走了河西地区。秦献公继位之后先是割地求和,然后对内开始改革。秦献公改革没多久就想着夺回河西之地,但是却在少梁之战结束后死了。秦献公一死,各种势力开始疯狂反扑,此时秦国就陷入了困局。君位动荡时期严重消耗了秦国国力,而秦献公对外征战也导致民怨四起,在当时有民谣是这样唱的:

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


【资料图】

这首民谣里面有很多消息,七月流火就意味着天气转凉,但也有讽刺秦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意思。女儿耕织,男儿做兵,这句话说的就是男女工作安排。有功劳但是却没有赏赐,家里有土地但是却没人耕种,这句话间接表示了因为对外战争导致人口减员,土地大面积抛荒。后面两句话万全就是在哀叹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但是匹夫有难国家却视而不见。国内民怨四起,同时山东诸侯纷纷抵制秦国,在少梁吃亏的魏国也有可能随时反扑,此时的秦国已经陷入一个困局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嬴渠梁临危受命,坐上了秦王之位,而与此同时魏国国相公孙痤向魏王举荐了商鞅。如果魏王重用商鞅,那么秦国可能就没有商鞅变法了,秦国的崛起也希望渺茫。但幸运的是魏王自大根本就看不起商鞅,公孙痤看魏王不会重用商鞅,所以就劝魏王杀了商鞅。公孙痤心里十分清楚,商鞅的一柄利剑,如果有一个英明的君主掌握这把利剑,那将会给魏国带来灭顶之灾。也是商鞅命不该绝,魏王觉得公孙痤年老失聪,竟然会让魏王去杀一个中庶子,所以干脆就不再搭理公孙痤。此时嬴渠梁迫切需要治国能臣,而商鞅也迫切希望有一个英明的君主,两个人的相遇也擦除了时代的火花,而这微弱的火花照亮了原本处于黑暗的时代。

《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寡人(秦孝公)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青霜耀世之时,惜已暗藏断锋之象

周朝是采取的世卿世禄制,寒门几乎没有当官的机会,所以百姓才哀叹有功无赏。商鞅是法学奇才,他深知调动百姓积极性的最佳手段,那就是赏赐。所以商鞅上位之后就在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开始变法,而变法主要内容如下:

《垦草令》:商鞅在位时期重农轻商,他禁止农民买卖粮食,严格控制粮食流通,为的就是让秦国百姓全部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并且按照土地产出的粮食数量统一收田租。商鞅制定了这一制度就是为了增加农民数量,刺激农业生产,而根据之后的发展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很有效果。

《什伍连坐法》: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期采用了这一制度,主要内容就是一人犯罪,全家甚至邻居都要问责。当然如果邻居告发犯法人,那就可以免罪或者从轻发落,但是如果知而不报那就严惩。

《二十级军功爵制》:秦国的爵位分二十级,想要获得更高的爵位那就需要有贡献。原本贵族的爵位不能再世袭,而军人可以通过在战场上杀人来提高自己的爵位,同时如果农民耕种耕的好那么也会有奖。这一制度让军人有了嗜战之心,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虎狼之师。

那么当时的百姓能适应吗?不能,当时的百姓完全不能适应。对此史书记载: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商鞅变法初期法律十分严苛,犯法之人常有。商鞅为了立威,在渭水斩杀了犯法之人。因为杀的人太多了,流的血把渭水都染红了。商鞅为相十年,人多怨之。杀了那么多人,但是商鞅真正狠的就是敢得罪太子。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意思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一次太子犯法,商鞅直言自古变法不能成功基本上都是因为上层不遵守新法。现在太子犯法,那就要处理太子。但是因为是君王的儿子,所以不能用刑,但是教育太子的人要代替太子受罚。监督太子的赢虔被处于劓刑,教育太子的公孙贾被处于黥刑。太子犯法都被处理了,之后秦人也都开始接受新法,商鞅变法才开始深入人心。

嬴渠梁并没有处理商鞅,反而是继续支持商鞅。为什么嬴渠梁不处理商鞅?因为商鞅铁定心当孤臣。孤臣就是指不勾结朋党,在朝廷中没有根基,只忠于君王的臣子。商鞅无疑就是这样的人,他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托付给了嬴渠梁。赢虔是秦国皇室成员,公孙贾是旧贵族成员,太子是未来的君王,而商鞅把他们三个人得罪透了。这一举动有以下几种结果:

商鞅得罪赢虔和公孙贾,也就意味着彻底得罪了秦国宗室贵族和旧贵族,嬴渠梁也不用担心商鞅会威胁到他的位置,毕竟一个孤立无援的人还有什么能力取代嬴渠梁那?

商鞅得罪太子,也就意味着嬴渠梁去世之后太子一定会清算商鞅。嬴渠梁生前的变法都是因为商鞅,如果商鞅死了那么变法就可能不会继续下去了,所以秦国旧贵族的春天又会到来。既然知道好日子不远了,那么旧贵族谁也不会去触碰嬴渠梁的逆鳞。商鞅得罪这三个人就意味着彻底取得嬴渠梁的信任,只要嬴渠梁在,那么自己就不会死,而新法也会延续下去。为什么商鞅会被杀?《资治通鉴》说的明明白白,他得罪了太子、赢虔、公孙贾,那他的死就是必然情况。

新法推行了,君王放心了,旧贵族不折腾了,自己地位稳了,这难道不就是商鞅想要的结果吗?就算嬴渠梁死后自己可能会死,但是自己那个时候也不年轻了,功成名就之后还有什么留念的吗?商鞅得罪这三个人其实就是必死之局,商鞅其实心里也很清楚,但是他只能走这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孤臣路,商鞅、金日磾、李鸿章,他们走的不正是这么一条路吗?商鞅是一柄利剑,利剑出鞘青霜耀世,可惜的是青霜耀世之时就已暗藏断锋之象。

《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渗》:“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商君书》“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首二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商鞅俘虏公子卬,大破魏国军队。魏王惶恐,献地求和,并且迁都到大梁,魏王哀叹:“我真恨当初没有听公孙痤的话”。嬴渠梁曾经在求贤令中说谁要是能富国强兵,那就和他共享江山。商鞅做到了,商鞅变法让秦国迅速走向强盛,并且收回了河西之地。嬴渠梁兑现了曾经说过的话,封商鞅十五邑,并且封号商君。商鞅已经走上孤臣路,深得嬴渠梁的信任。强君能臣,此时的秦国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嬴渠梁去世了。嬴渠梁一生的梦就是和商鞅共享天下,但是上苍并不给他这个机会,他的人生走到头了。嬴渠梁去世之后,闭门八年不出的公子赢虔出来了,他出门第一件事就是告商鞅谋反。秦王不由分说就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的时候想要找个落脚地方,但是客舍的人不知道他是商鞅,以没有带凭证为由拒绝收留他。商鞅看到新法深入人心,恐怕他已经满足了,一个人一辈子能成一件大事,死又有如何。倘若能青史留名,何惧一死。

商鞅去魏,但是魏国拒绝让他入境。这件事有点蹊跷,此时都知道商鞅是治世能臣,为什么魏国还会拒绝收留商鞅?是唯恐秦国报复?还是真的因为商鞅曾经带兵攻打魏国?亦或者是这件事是虚构的?时间太过久远了,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不过之后商鞅造反,秦王轻而易举就镇压的商鞅,进而车裂商鞅诛杀商鞅满门。我突然想到了《雪中悍刀行》中的张巨鹿,一个大开寒门上升通道的人最后死于违法,用自己给后世的寒门一记清凉散。商鞅会不会也是一样?我们不知道。但是一个为了国家富强的大臣公然得罪太子,一心将新法推开,这样的人会造反,我有点难以相信。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这就是孤臣的命运,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这个时代,以一己之力推动时代的发展,即时是死,那又何惧。商鞅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他留下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传说。君王想要治理国家那就必须有孤臣,嬴渠梁有商鞅,汉武帝有金日磾,但是孤臣的结局怎么样?孤臣几乎很少有善终的人,尤其是法家之人。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万箭穿心,他们都以一己之力推动历史的发展,但却落得如此结局。这就是孤臣,难以效之但必敬之。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商君书》《资治通鉴·周纪·商鞅变法》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