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家乡,有一种戏曲是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演绎的
小时候,在小卖铺里总是挤满了老人
一台小小的电视却有着那么大的吸引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电视机里传出来的声音是我们都能听懂的语言
还没上学并不识字
只能听着电视机里的声音传出来辨认说了什么
但是小小的自己好动性那么强
怎么可能能坐的住,没几分钟就走了
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能听的津津有味
时不时传来几句评论的话语
后来才知道,他们听不懂普通话
这种唱戏他们能听懂
像是在讲故事,在演绎别人的故事
在看的人眼里也会有相同的经历
以前只能用光盘来看,电视机有那么小
近视的人根本看不见
到后来村里就集资请团队到村里来演出~
21世纪初录制牛歌戏VCD光碟月发行量在全区高达10万张
他们看的这种戏曲叫“牛歌戏”是藤县的非遗文化
2007年列入梧州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看过“牛歌戏”的市民,你知道它的历程吗?
藤县牛歌戏源于唱《牛歌》与舞春牛。当地艺人把唱“牛歌”和“舞春牛”进行整合,演绎故事,初步形成了地方小戏的形态。1875年在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兆丰年”龙会演出《亚赖卖猪》开始,人们称之为牛歌戏。此后遂有“同庆堂”(1897年)、“群英乐”(1923年)、“群英社”(1946年)等影响较大的牛歌戏班。早期牛歌戏的演员均为男性,1946年才有了女性加入。发展至今逐渐成熟。藤县牛歌戏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有民间剧团270个,至今仍有7--10个。牛歌戏于1986年作为我国地方剧种之一,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
“牛歌戏”戏曲可用于节庆、新居入伙、嫁娶和做寿等
原始的牛歌戏在演出正本前,往往演员要唱一大段喜庆祝贺的唱词。时至今日仍旧保留着尊师敬贤、向观众鞠躬、对观众唱祝贺词、贺开台,正剧演完后贺封包(当地话叫“猜物儿”),演出结束,全体演员列队唱谢幕词送观众等演出习俗。
戏曲主要演绎的伴奏是以锣鼓为主,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民间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
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只要有喜事或者节假日有经济实力的都会请团队过来唱戏,然后请村里的人一起看~
一个简易的戏台,十来个风趣幽默的演员,再加上五颜六色的戏装,委婉动听的唱腔,眼花缭乱的场景,常常吸引着三村六垌的乡亲们前来观看。演出中,乡亲们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在我们那里每年大年初一都会有这个节目,都说过大年,唱牛歌戏,让春节的味更浓、情更深。
“何须名苑看春风,藤县牛歌别样红。”藤县牛歌戏,它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已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视听盛宴;它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传承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乡风文明,改善了社会风气,让人情味更浓,让生活更幸福,日子更红火。
你们有这种习惯吗?
图片来源|阿白0321
编辑|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