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闹元宵|1000余人上演国家级非遗长乐故事会
来源:潇湘晨报      2023-02-06 00:04:59

2月5日,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汨罗市长乐镇,71岁的陈范兴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检查道具、指导化妆、组织人员……作为“长乐抬阁故事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范兴正在为元宵节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做着准备工作。


【资料图】

正月十四、十五,“长乐故事闹元宵”在汨罗市长乐古镇开启两日狂欢,1000余人演绎精彩故事,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看故事,观灯会,品甜酒,闹元宵,整个古镇成为了一片欢乐的“故事”海洋。

长乐抬阁故事会源于隋唐,盛于明清,由元闹花灯演变而来,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并集表演、彩绘、历史、天文、地理、文学、民情、时代精神等融为一体的独特的、古老而又神秘的传统艺术。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

每年元宵节,陈范兴一大家子踩高跷、扎故事、打锣鼓。17岁的孙女陈添若今年踩着1.3米的高跷,完成她在元宵故事会的首次亮相。

添若3岁开始扎故事,长大后不能扎故事,但对故事还是满腔热爱。在爷爷的熏陶下,添若从小耳濡目染。两个哥哥添翔、添乐踩3.5米的高跷,性格像男孩的添若想向哥哥看齐。

今年,上市街18至30岁的年轻人有200多人,4至8岁的孩子达300多人,年轻人参与的比例达历史最高。200多台故事,下至4岁,上至70多岁,许多人家都全体出动。

“我们长乐的‘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扎’出来的。”陈范兴说,工匠先用材料搭建起一个可移动的小型戏台,当地人称“扎故事”,孩子们穿上戏服在戏台上摆出不同的造型,通过人物造型和道具的结合来表现民间故事的情节。因为以前的戏台是人抬着的,所以被称为“抬阁故事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跷故事四大类。

自懂事起,陈范兴就开始跟着父亲陈斌全学习“长乐抬阁故事会”的基本技能——踩高跷。“从1米高开始,最高是踩4米的。”陈范兴说,他之后又跟随民间艺人学习戏剧脸谱化妆和各类“故事”的扎制技巧,逐渐成为当地“扎故事”“演故事”的能手。

后来,“长乐抬阁故事会”中断了一段时间。在陈范兴的倡导下,1986年,中断数年的“长乐抬阁故事会”在长乐镇麻石古街重新上演。“当时上演了100多台‘故事’,场面特别热闹。”说起三十多年前的场景,陈范兴记忆犹新。

为了进一步增加“长乐抬阁故事会”的观赏性,陈范兴把麻石古街一分为二,形成上市街与下市街两大“阵营”。“每年演‘故事会’的时候,两方比拼谁的‘故事’精,谁的‘故事’多,谁的‘故事’新。”陈范兴说,如果上市街四个高跷演员演一出《福禄寿喜》,下市街就出《五子登科》,上市街再出《八仙过海》来回应……

盛会前夜,国家级非遗项目抬阁代表性传承人李阳波,与下市街近20名组导者排兵布阵,做“战前”动员。

他透露,今年最难的一台故事是《百岁挂帅》。“佘太君”安坐太师椅,椅侧12把兵器旁逸斜出,12位扮演“杨门女将”的小演员通过兵器,形态各异地固定在“佘太君”周围,宛如大树开枝散叶。

孩子们身体轻盈,在高台的装扮下,飘逸于剑刃、花朵之上。看似惊险,实则“稳如泰山”。绝妙伪装的玄机就藏在宽大的戏服里,孩子们或站或坐,被钢筋巧妙地支撑。

故事巡游队伍的最后,压阵的总是惊险奇绝的高跷队伍。万众期待中,“高跷王子”郑大军身着鲜红的七品芝麻官戏服,头戴官帽,手摇折扇走来,轻盈点落,引得人们喝彩欢呼。

郑大军8岁开始学踩高跷,一踩就是40多年。5米的高跷肩比楼房,布条捆绑小腿便完成人与高跷的连接。

近年来,汨罗市委、市政府成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顾问委员会”“上市街故事会”和“下市街故事会”。编制《长乐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长乐抬阁故事会保护发展规划》。筹资近1000万元,建成上、下市街故事会博物馆2个专题展馆。长乐抬阁故事会作为具有独特艺术形式、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节”品牌活动的举办,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受众率和参与率都达到较高水平。

长乐镇产业资源丰富,可以概括为“走的麻石街、看的故事会、品的香甜酒、玩的滑翔伞、用的保险柜”。故事会吸引大量人流,不仅让小镇知名度持续上升,更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去年12月,年产三万吨的中国·汨罗长乐甜酒产业园在汨罗市长乐镇开园。目前,该产业园已入驻4家企业,总投资超1亿元,12月底全部正式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7000人。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摄影记者袁召辉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