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世界快播报】夜泊秦淮歌曲_夜泊秦淮
来源:互联网      2023-05-13 04:04:23

1、泊秦淮 泊秦淮①作者: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②,夜泊秦淮近酒家。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

3、全部注释①.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资料图】

4、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5、②.笼:笼罩。

6、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7、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

8、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

9、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10、夫金陵,陈之国都也。

11、《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

12、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

13、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14、"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

15、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

16、二说皆可通。

17、《后庭花》:即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

18、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19、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

20、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

21、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22、"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23、" 此诗写秦淮月夜,朴朔迷离,酒家夜市繁荣,弦歌处处,而世风日下,花天酒地歌舞沉迷已成风气,商女只知清讴娱客,岂知前朝亡国之鉴?诗之警策之处在"不知"与"犹唱"的对比。

24、诗人以冷眼看时事,以醒目观醉者,以历史讽现实:多少王朝的衰败,就是这样在人们醉生梦死、无忧无虑的享乐声中不知不觉地酿成的。

25、人们脚下的金陵古城,就曾见证过多少这样的亡国故事啊![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26、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27、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

28、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

29、著有《樊川文集》。

30、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

31、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

32、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

33、 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

34、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

35、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

36、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37、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

38、[译诗]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小洲白沙上映着银色基陆乱的月光, 夜晚我停船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39、 商女不知什么是亡国恨事, 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40、[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41、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42、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悉乎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43、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44、【解题】 这首诗选自《樊川文集》。

45、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江苏省溧水县东北,西流经南京市入长江。

46、河道是秦时所开,凿钟山以疏淮水,故名秦淮。

47、秦淮河流经南京一搏档段,在六朝时期两岸酒家林立,至唐代繁华不减当年。

48、《泊秦淮》写客中偶感,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隐忧。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