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出某一行为背后的动机来源于什么?内驱力还是快乐?想要还是喜欢?成瘾物质及行为成因是什么?如何管理冲动?这些问题将是本文的主线。
一、动机的来源
动机的来源是什么,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经历了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如下:
(相关资料图)
1、当时基于内驱力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避免不愉快的感受,如饥饿、口渴等;
2、接着出现另一种观点认为,获得快乐是我们的主要动机来源;
3、再后来,科学家发现了奖励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学教科书对奖励系统做出了明确的解释:奖励系统是大脑中一套使人快乐的结构,可以通过快乐感觉激励我们采取必要行动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到此时,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想要我们喜欢的,喜欢我们想要的”。但,此后,随着科学家对奖励系统研究不断深入,人类用了约30年的时间认识到,“想要我们喜欢的,喜欢我们想要的”是错误的,“想要”与“喜欢”两者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
二、奖励系统
1、“想要”和“喜欢”不相互匹配的例子有:
例1:对尼古丁等药物上瘾的人,当药物带给他们的快感很少时,他们却拼命想要吸入更多;
例2:商店采用的陈列方式非常吸引人,从而增强了你拥有它们的欲望,即便你一开始并不“喜欢”,后面也很可能就范。广告的重点不是激发你对一件物品的喜爱,而是刺激你对它的占有欲;
例3:实验结果表明,年轻的受试学生喜欢“好追”的女士,但却更希望得到“难追”的女士。
2、奖励系统结构。
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表明:喜欢就是愉悦,想要就是动机,二者有所区别,分别由奖励系统中两个不同但是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负责,“想要”和“喜欢”是大脑中两个独立运行的子系统。
“喜欢”的子系统采用的是类阿片和内源性大麻素作为神经递质,它们是大脑中真正的“快乐分子”。
“想要”的子系统,集中分布在大脑的伏隔核处,该子系统决定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动机采取行动追求特定的快乐,采用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所以,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而是“想要分子”。
3、奖励系统的运行机制
情绪会激发动机。如对食物的渴望,引发这种渴望的是人的饥饿稳态情绪;如获得社会认可及实现目标等社会动机,这类动机也与情绪密切相关。但动机并不直接来自产生情绪的神经网络,而是来自大脑中一个特别的神经系统,即“奖励系统”。
奖励系统不只是负责快乐,它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它会评估每个潜在体验带来的快乐,并将其与可能的代价进行权衡;还会借助核心情绪,运用已知信息了解我们的身体状态和各种行动的未来后果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只有完成所有这些分析,才会决定我们的目标,并促使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成瘾物质或成瘾行为
大多数成瘾物质和成瘾活动都属于超常刺激,超常刺激会破坏生活环境与人体间的自然平衡。大多数成瘾性药物本来是天然植物材料,但一旦被提炼成高浓度物质,再对其加工以增强其效力,其有效成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被吸收到血液中,而因此促成上瘾结果。如香烟,当人们收割烟叶并将其加工成卷烟时,会加入数百种添加成分,增强香气的同时还能加速肺部的吸收,正因如此,最后生产出来的烟草产品才会比未加工的烟草更容易使人上瘾。
成瘾物质和成瘾活动导致的是伏隔核的生理变化,会极大增加多巴胺的释放量,并因此过度刺激机体的“想要”系统,而且每一次刺激还会继续放大这种效应,让我们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动,继而重复成瘾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情绪奖励系统受到了愚弄和利用,需要消费者自己提高警惕,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四、管理冲动:自我控制与决心
当我们看到美味佳肴时,不会下意识地狼吞虎咽,而是可能放慢节奏,让大脑在获取有营养的食物的乐趣与维持良好身材之间做出审慎的权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可能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可喜的是,这种“自我控制”的决定受到的是意识的支配,我们一般可以通过多加练习和坚定决心来增强这种能力。
21世纪科学家进行的系列实验结果使我们相信,通过刺激相应的神经元,我们可以提高人的韧性和决心。决心与所有的精神现象一样,由心理和身体两部分组成,两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决心产生于大脑的某种物理变化,也可能被某种心理活动所触发。
失去亲人会改变大脑,鼓舞人心的谈话会改变大脑,脑部手术会改变大脑,从长远来看,锻炼和冥想也会改变大脑。当我们知道了不需要失去亲人或进行脑部手术,也有方法可能有助于加强决心,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列纳德蒙洛迪诺的著作《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一书,如有兴趣,可阅读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