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 铭】王宝强执导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八角笼中》将于6日上映,上个月的上海电影节及后续两周,该片已经举行了大规模点映。凭借不错口碑和上座率,《八角笼中》目前预售票房已突破3亿元人民币,淘票票想看人数超过10万,为正式上映打下基础,“王宝强这次不仅演得好,导得也好!”根据现实题材改编的《八角笼中》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可,其动人之处不只有类型化的“格斗热血”,还有底层人物的情感张力和现实主义思考。
(资料图片)
“父子般的情感关系”
《八角笼中》讲述王宝强饰演的沙场老板向腾辉曾经是格斗冠军,偶然遇见一群孤苦贫穷、无人管教的儿童,心生恻隐的辉哥带着这群孩子习演格斗,从此过上衣食保暖的新生活。正当他们的格斗俱乐部越办越火的时候,突然的网络曝光让向腾辉陷入“利用孤儿牟利”的指责声中,他不得不解散俱乐部,背负骂名,最有格斗天赋的孩子似乎也自此断送梦想。
《八角笼中》改编自2017年的社会事件,当事人饱受争议,关于适龄儿童如何保证义务教育,以及贫困地区的年轻人寻找脱贫出路等道德、法制问题,当时也曾引发讨论。
《八角笼中》较为完整地重现整个事件过程,作为主角的王宝强展现出扎实演技,多次面对镜头剖析辉哥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对于格斗少年的困境,以及他们与教练间“父子般的情感关系”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与片中人物一样,王宝强的成名、成功之路在中国影坛堪称“独一份”:少年学武的他跑过无数龙套后,凭借《盲井》《天下无贼》中的表演为人所知,又因为《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影视圈站稳脚跟,在《泰囧》和《唐人街探案》等卖座喜剧中,他更是展现出独特的喜剧潜力和票房号召力,又通过《Hello!树先生》展现演技。
《八角笼中》是王宝强继2017年那部“叫座不叫好”的《大闹天竺》之后第二次拿起导筒,这次他选择回归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历时6年打造,王宝强在执导水准和表演层次上有了明显进步,对角色内心和情绪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
现实主义表达方式
《八角笼中》前半程的故事中,尤其是王迅的表演,以及肖央、刘烨的客串上还保留一些喜剧元素,而到了格斗俱乐部遭遇曝光、辉哥被曾经的熟人落井下石后,影片就变得愈加沉重和压抑,辉哥心中也充满复杂和矛盾:一方面他想要给大山里的穷苦孩子谋一条生路,让他们找到自食其力的未来;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格斗这条路并不纯粹,自己也曾被人陷害,果然这群孩子也没能逃过舆论风暴,差一点在打击下自暴自弃,这种现实主义表达方式更令观众对他们报以同情和理解。
虽然《八角笼中》全片以格斗为线索,但大部分时间是以孩子们的日常训练、传授“表演赛技巧”,以及与情节交织的比赛剪辑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马虎、苏木两个孩子。二人在片中经历成长,与辉哥之间的情感更加坚实。
全片只有最后一场戏才算真正的“格斗赛”,曾经消沉的苏木重振精神挑战格斗冠军,全面展现格斗紧张刺激的赛程。这段情节更贴近传统的格斗/拳击片,节奏感强烈,展现格斗者坚韧不屈的精神。王宝强选择用黑白影像呈现这段画面,给观众带来别样的纪录感。
拍摄手法上,《八角笼中》中有一些明显致敬、学习其他优秀作品的片段,例如辉哥严格训练孩子们格斗技巧,最后远远眺望比赛的情景,神似《摔跤吧,爸爸》中的阿米尔·汗;辉哥陷入迷茫和低谷时,看到一段川剧演员变脸时的“顿悟”,与徐峥在《我不是药神》中的处理有些相似,就此完成角色的自我救赎。
体育动作电影一大分支
作为体育动作电影中的一大分支,拳击/格斗在欧美早已是非常成熟的类型电影,诞生过众多载入影史的经典。无论是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愤怒的公牛》,还是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的《洛基》系列,都曾影响几代观众和电影人,影片展现的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深受男性影迷喜爱,也最磨练演员演技。
不少拳击电影如今已然形成IP,《洛基》衍生片中的《奎迪3》今年就获得不错票房。此类影片中除了追求胜负的信心,友情、爱情、亲情都可以为其服务,格斗者到底“为何而战”也成了主创挖掘的情感重心。
2004年好莱坞传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百万美元宝贝》讲述一个年迈的拳击教练把普通女孩打造成拳击运动员的感人故事;2011年的《铁甲钢拳》虽然拥有科幻片的外壳,但内核依然是通过机器人格斗来完成父子两代人的和解,全片充满热血和激情;2011年的《勇士》也在逼真的格斗场面中融入父子、兄弟情,将这一运动的血性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格斗者的坚忍不拔、教练的不离不弃,再加上颇具观赏性、娱乐性的打斗场面,是拳击/格斗电影的成功关键。近年来,国内职业化拳击/格斗比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邹市明、张伟丽等优秀运动员取得的优秀成绩,让观众和影视行业对于这个题材更加重视。
香港电影人在20多年前也曾对格斗题材做出探索:郭富城主演的《浪漫风暴》(1996年)、刘德华主演的《阿虎》(2000年)、林超贤2013年执导的《激战》中都有所表现,而今年的《八角笼中》则弥补了国内影坛在拳击/格斗类型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