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民晚报讯(记者 金旻矣)今年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四周年。四年来,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市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好习惯。记者注意到,今年,本市在投递、收运、监管等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制度、新气象,在答好“必答题”的同时,越来越多人正在争做“加分题”。
图说:虹口区广中路街道灵新小区垃圾房内的智能干粉灭火器 新民晚报记者周馨 摄
95.7%市民给予五星好评
今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亲切回忆五年前在沪考察时的情景,对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提出殷切期望。
记者今天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1-5月,全市可回收物分出量7391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1.76吨/日,湿垃圾分出量8843吨/日,干垃圾清运量16915吨/日。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35%左右,分类实效保持稳定。6月,新民晚报与市绿化市容局联合开展市民调查,12.84万市民参与,95.7%的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给予了五星好评。
2019年以来,本市已发布 54 项配套文件,完成2.1万余个居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2.7万组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在233个商圈、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旅游景点设置超过 1000组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容器,实现沿街店铺上门收集全覆盖。全面更新收运装备、改造转运设施,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处于领先水平的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全市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6万吨/日。
各区各街镇妙招层出
今年,随着市民群众对投放环境期望的不断提高,本市积极推进功能不健全的投放点、垃圾房升级改造,配置洗手、除臭、遮雨、照明等便民设备,目前全市已有超过80%的集中投放点规范配置洗手、除臭装置。同时,修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在公交和轨交站点、特色商业街区等重点区域完善废物箱设置。目前,全市废物箱总数为44671个,比新版《导则》印发前增加4712个。
同时,针对部分社区小包垃圾落地、非定时期间投放点垃圾满溢、异味扰民等问题,全市共梳理排摸居住区分类实效问题点位1223个,明确整治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坚持定时定点、固化常态机制,明确误时(延时)投放点设置原则和管理要求。引导各区、各街镇将“小包垃圾随手拍”举报平台二维码上墙公示,打造社会监督机制。
据介绍,今年本市将打造“五个一批”示范亮点,包括一批标准化垃圾房、一批精品示范居住区、一批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一批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示范区域、一批市民线上线下垃圾分类科普体验线路。对此,各区及街镇灵活创新、各出妙招,如虹口区灵新小区、群裕公寓等通过垃圾房智能化改造,实现自动喷淋除臭、紫外线杀菌、满溢识别、智能提醒等升级功能。又如徐汇区凌云路街道将“双碳”科普和可回收物回收服务有机融合,通过设置交互性体验展、碳普惠智能回收区等,让市民们了解垃圾分类与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