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期货 > 正文
央媒看海南 |“农光互补”以“绿”生“金” 海南探索低碳富农新模式
来源:新华社      2023-08-25 06:14:41

航拍大唐万宁和山光伏项目。新华网发

新华网海口8月23日电(张瑜 杨雨荷)在海南省万宁市和乐镇勤赛村,大唐万宁和山光伏项目的16万多块蓝色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而在这些电池板下,一片片绿色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片光伏板下生机盎然,将荒凉贫瘠、杂草丛生的土地变为源源不断输送绿电,为民谋福的“宝地”。

近年来,大唐海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央企担当,通过发展“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形成农业收益与能源发电双赢的良好局面,既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还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力推动当地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用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走低碳富农的乡村振兴之路。


【资料图】

新模式带来用工新需求 “农光互补”低碳富农

“来这里工作两个多月了,每天小孩放学时,我也能准时下班做饭,不耽误照顾小孩,也能增加收入。”叶龙燕是万宁市山根镇文荣村村民,也是和山光伏项目的一名零工,负责在菜园拔草、趴地、摘菜等。按天算工钱,每天有120元的收入,她对目前的收入很满意。

自从村子附近建起这个项目以来,和叶龙燕一样,来这里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了。与其他项目务工不同,他们在这个项目务的依然是自己的老本行——种菜的农工。

“农光互补”项目属于农光复合型项目,利用光伏阵列下方空地及间隔种植农作物,实现土地复合利用,按照“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的模式和理念设计。上面发电,下面兼顾农业生产,一地两用,阳光共享。据介绍,和山“农光互补”光伏项目占地面积1200多亩,采用钢制骨架上覆盖太阳能电池板施工建设,由16万多块太阳能电池板组成。

“项目在建成的光伏组件前后排之间空隙内以及光伏组件下方采用间种、套种的方式,种植绿叶菜,上方的光伏板发电,实施‘农光互补’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让单位面积的土地实现最大产出。”和山光伏电站站长曹拴介绍。

当地村民在给大唐万宁和山光伏项目的大棚蔬菜浇水。新华网发

和山项目大棚蔬菜自去年12月开始种植,每天需要用工五六十人,90%为当地村民,至今用工累计4600人次。

光伏大棚内,农业专家方述明正在一边向村民讲解种植技术,一边进行演示。

“光伏大棚有防雨防风、喷淋灌溉、排涝排水、防虫、控温、监控庄稼生长和土地酸碱平衡六大作用。”方述明介绍。

同样建设“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的还有大唐文昌翁田100MW农光互补项目,其坐落于文昌市翁田镇王堂村,但文昌光伏农业种植的作物与万宁有所不同。万宁和山光伏项目采取以种植叶菜为主,多种种植为辅的综合方案,而文昌翁田光伏农业则主要种植白萝卜、地瓜、斑斓等经济作物。这是大唐海南进行充分前期调查,与农业职能部门、农业科研院长期沟通,充分开发光伏板下经济,探索农业种植品种经济性与适种性,均衡农作物对光照的需求进行因地制宜抉择的结果。

撂荒地变绿农田 “农光互补”改善环境 节能减排

“这片土地撂荒好些年了,土地贫瘠,没有人愿意耕种,现在好了,建电站了,又利用起来了。”勤赛村村民曾令颜说,因为土地沙土化严重,农作物收成不好,土地产出效益低下,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耕种了,导致土地撂荒严重,附近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去年开始建设光伏项目,被荒废的土地又焕发了“生机”。“我们的农业大棚每亩每年可种植7茬蔬菜,每茬产量在1500斤左右,每亩年产量可达10000多斤,为周边地区蔬菜供应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方述明介绍道。在光伏组件下种植农作物,既释放工业产能,节约企业成本,又可改善当地的土壤状态及生态环境,防止区域的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有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大唐万宁和山光伏项目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新华网发

万宁和山电站建设前的撂荒地。新华网发

据悉,大唐和山农光互补光伏电站自2022年12月19日建成并网以来,累计发电8168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5250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约1621吨、二氧化碳约107806吨、二氧化硫约3243吨。

“农光互补”创新乡村振兴新模式

如何把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农光互补”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案。当昔日的撂荒地正逐渐变成产出效益的“良田”,村民们切身体会到绿色能源给他们带来改变,带来绿色发展、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农光互补’无疑是光伏应用领域中的新突破,同时也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山光伏电站里的农业专家万述明说道,凭借海南省天然的气候优势,在光伏电站里发展农业,把知识转化为双重生产力,既能缓解用海南电高峰的压力,又能向周边市场供应蔬菜,还能造福当地百姓。

和山光伏电站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打造集旅游观光、农业科研、农光互补的示范项目,规划40亩土地用作无土栽培示范基地,规划100亩用于精品良药区、科研培育区,规划100亩大棚用于采摘旅游示范区,同时在研究拓展现代化农业与校园教育、旅游等相结合模式,形成“产、学、研、游”立体化产业。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