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范十足的制造业重镇
雪山、绿道、大熊猫、川菜、火锅、变脸,连续13年获评“中国*幸福感城市”榜首……一说到成都,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安逸”“巴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确已深入人心。
实际上,成都这座被外界标签为“慢节奏”“烟火人间”的城市,还是一座“工业范”十足的制造业重镇:一分钟,一汽—大众流水线上,4辆整车下线;用作智能手机屏幕的柔性显示屏,在京东方工厂生产110片;全球最快易拉罐饮料生产线上,2000罐可乐诞生。
(资料图片)
这是“成都制造”的一分钟,也是成都的另一面:务实而理性。
在“制造强国”的目标下,“制造强市战略”被写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11月18日,成都市举行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明确提出,让制造业重回这座城市。
然而,在成都的前面,有上海、深圳、苏州等工业大市早已明确“制造强市”,还有南通、济南等万亿GDP城市提出“重拾”制造业。
“制造业是一个城市经济的韧性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双循环”背景下,大城市重新重视制造业,是大势所趋。
这一次,成都拿什么突围?
01 “锦官城”的制造基因
回头来看,成都的制造基因早已刻就。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三星堆,古蜀文明已拥有冠绝时代的制造技术。古蜀王名曰“蚕丛”,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器物上,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丝织物残留,这足以证明当年古蜀已有发达的纺织业。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这一别称,也给这座千年古城赋予特别的标注。从两汉至三国蜀汉,精美的蜀锦备受追捧,城内出现了专门织造蜀锦的官营作坊。
直到西汉末年,成都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手工商业都会,地位仅次于长安。
得益于成都周边竹木繁茂、河水清澈的自然环境,唐宋年间,成都又一跃成为全国的印刷业重镇,也是最早大规模使用雕版印刷术的城市。城市经济长足发展,北宋初年,世界上*张纸币“交子”在此诞生。
锦江边的先进和繁荣,从古代延绵至今。造纸厂和织坊变为钢管厂和红砖楼房,伫立的高炉喷发出新中国的工业热气。
“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成都峨眉机械厂(132厂)始建,飞机制造从此融入成都工业的DNA;与此同时,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生产出我国*支黑白显像管。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台“双燕”冰箱下线,*辆“成都造”夜明珠牌汽车下线。1988年,成都光明器材厂光学玻璃产销量居全球同行业*。
切换回今日成都的A面,漫步在当下最潮的“猛追湾”——这个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老工业区,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转换,已蝶变成为旅游人文休闲区。
居民楼下的沿街店铺,各类装潢雅致的咖啡小馆氤氲出生活的幸福气息,长者坐在露天的茶馆门口,摇着蒲扇和老友闲谈。靠近河流的线性装置上,文字和照片无声地讲述曾在此地流淌的工业光阴长河。
驻足细看,依旧得以窥见成都制造的繁华历史。
02 成都“二次创业”
正如猛追湾的改造,曾几何时,“二退三进”是很多城市产业升级的方向。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一个城市的产业“高级”程度。
硬币的另一面是,当第三产业增长较快时,要谨防第二产业的占比权重过快下降至低水平。
借鉴国外城市的发展经验,以上世纪中叶实行“去工业化”政策的费城为例,以制造业为发展先锋的工业重镇因此遭受重创,城市就业岗位快速减少,人口持续下降。
在过去的十年间,成都二产比重一直在下降:2012年二产比重达到峰值后,9年间平均每年下降1.7个百分点。在23座万亿GDP城市中,这样的降速和降幅排在前列。
比照全国趋势来看,成都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尤其是在2008年后,制造业占比从过去几年32%的占比区间开始一路下滑,2019年跌至26.77%。
“第二产业比重过低、下降过快,就会导致发展无根。”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发展制造业,并不意味着不推进服务业。”他认为,只有当制造业足够发达时,才需要生活类服务业来解决例如职工的吃住服务问题,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来配套,例如软件开发、运输物流等。
“如果缺失制造业,服务业就会失去服务的对象,进而导致产业空心化、人才流失等问题。”在白明看来,即便在今天,制造业还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在国内城市,以全球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自居的上海,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3%的同时,也多次提到要坚守“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
基于此,成都开始重挑工业大梁。入选“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成都编制出炉《成都制造2025规划》,对14个重点产业提出分层推进产业梯次发展的计划。
目前,成都的“工业范”渐渐立起来了:第二产业占比体现出筑底企稳、接续回升的向好态势。
03 将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
稳制造业,实际是稳住实体经济。
“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多个城市陆续作出反应——今年以来,广州、天津、合肥、青岛等明确提出“工业立市”“制造业立市”的战略目标。
不难发现,制造业的实力几何,将是城市竞争的新维度。
这座“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自然是有实力。目前,成都已经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全国共41个)、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八。
叶堂林认为,于城市群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城市立足制造业,也很难发展起来,如深圳腾飞的背后有东莞和佛山制造的强支持,长三角有苏州、昆山的强势制造业。“成渝经济圈后续的发展,也需要制造业的强支撑。成都扩区加上‘强省会’的契机,土地和人口都非常适合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对于成都来说,突围优势在哪里?
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刘丹看来,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比较优势是兼有工业体系完备的产业发展基础,和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创新平台等创新资源。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成都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居全国城市第4,拥有30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21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29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9952家和8153家,均居副省级城市第5。丰富的科创资源将推动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在要素成本方面,成都的优势显著。四川坐拥全国*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成都的直购式大工业电价较杭州、宁波等低近30%;近年,成都通过中欧班列等构建空铁联运体系,物流成本较此前降低约15%、时效缩短约70%。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成为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十年内新增人口581.8万,960万年轻人中有七成是“蓉漂”。不仅有丰富的年轻人才资源,制造业用工成本较杭州、宁波还分别低29%和27%。
与此同时,有望成为“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也将强势引领地区产业发展。政策红利将推动成都城市能级提升,产业链条更加完备。
成都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成都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在全国率先针对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地下空间利用等,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分类管理;在全国率先实现班列境内段运费不计入完税价格,降低企业国际贸易成本;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首次提出搭建“共享人才”平台……
特别是2021年9月以来,成都通过“智慧蓉城”建设,引领数字化营商环境打造,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提升企业和群众“幸福感”。
“对于城市而言,发展产业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寻找自身的产业强项、资源优势,认清自身在行业中的位置,扬长避短。”白明认为,还要寻找长期的市场空间,挖掘传统产业在新技术下的更大优势,将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培育龙头撑起“工业范”
成都的“二次创业”,押注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成都近日举行的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上,明确通过制造业“二次创业”,全面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而言,就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5月印发的《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提出,成都将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能源环保装备等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是来自成都的自身积淀和对未来的理性分析。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也入选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为全国*跨省域“先进”。
再如航空航天产业,正如前述,从1958年成都峨眉机械厂落地成都,就已成就成都的优势产业。如最近惊艳出世的国产大飞机C919,背后就有着“成都造”助力。C919大型客机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造”。
“十三五”期间,成都的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纳入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取得突破,千亿企业3家,实现零的突破;百亿企业14家,较“十二五”末增加5家。
不过,一个千亿产业的聚集,靠单纯的招商引资显然无法实现。要真正实现“制造强市”,成都的逻辑是培育或吸引龙头,“建圈强链”。
“在识别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气质’同时,还特别要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找到最适宜的产业后,城市要做的,更多是引导工作。比如产业补缺,即在龙头引领形成的产业圈中,补齐残缺的产业链条,不仅要依靠招商,更需要新技术的支持,比如智能制造、5G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武良成表示。
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主要参与者和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通威在成都双流、金堂、眉山的3个高效晶硅电池基地已经建成,其中,在金堂基地,目前共有17条生产线,每天生产250多万片太阳能电池片。一年下来,通威生产的电池片产能,相当于四川省所有建成的电网发电能力总和的一半,将成为占全球份额15%-17%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基地。
这是成都绿色低碳产业的“链主”企业。通威相关负责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通威正积极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未来,通威将继续加大川内投资力度,带动产业链发展壮大,并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配套企业入驻四川。
“成都下大力培养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大企业的同时,还得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世界单项冠军企业’,形成‘蚂蚁雄兵’。”正如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而言,届时,成都的制造强市就将有强大的基础,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