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医生最少需要8年,但培养一个呼吸科医生只需要一个PPT。”
【资料图】
这是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一句调侃,形容当下医院紧急调配各个科室医生支援呼吸科的现象。
调侃不是事实,培养一个呼吸科医生与其他科室医生一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经验。
但非常时期非常办法——去年12月以来,全国各地迎来疫情高峰,据国家卫健委,截至2022年12月20日,全国累计感染人数约2.48亿,其中北京、四川感染人数最多,感染比例超过50%。
一方面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迅速攀升,到医院就诊患者大幅增加;一方面是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要求各医院“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这种情况下,一线医生无论是妇产科、整形科、风湿科,还是骨科等各个科室的医生,都加入了快速学习、“跨科看病”的队伍,拿起手中的《内科学》教科书,拼尽全力守护每一个生命。
“上肢外科医生,
治好了我的新冠肺炎”
来自深圳的阿鱼是在2022年12月末入院的。
当晚,正在发热的她感受到一阵长久的⼼悸胸闷,且伴随呼吸困难,眼看症状越来越严重,她连夜赶去了急诊。
到医院时已是凌晨1点,阿鱼早已对医院的拥挤做好了心理准备。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她总能在新闻上看见医院患者增多的情况,但她未曾想到会是如此程度:
等待叫号的有200多个患者,急诊室里却只有几位内科医生接诊,正在叫的号还是0点前未接诊完毕的。等到阿鱼能看上病时,天已微微亮了。
由于确诊肺炎,符合收治入院条件,又正好剩下一张床位,阿鱼被“幸运地”收入呼吸科病房住了⼀晚。
第二天,医院临时征⽤了⼀层外科病房,病情较轻的她被安排到了⻣科病房。
阿鱼住进被临时征用的骨科病房。/受访者供图
住院的一周里,医生每天早上来问诊一次,其他时间都非常忙,有时候还会换人。直到出院前两天,她才见到了⼀位固定的主治医⽣。
一开始阿鱼并没有意识到主治医生不是呼吸科的,只是在日常问诊和治疗中,她能明显感觉到医生的紧张和⽣疏。
医生和阿鱼说的*句话是:“你想什么时候出院呀?”阿鱼茫然地表示不知道自己的指标如何,医生笑了笑便默默⾛出了病房。
第二次,阿鱼问道:“医⽣,我⼊院时急诊医生说肺部的圆形阴影可能是炎症,也不排除肿瘤,我的情况是炎症吗?”两人沉默地对视几秒,医生略显尴尬地低头走出了病房。
阿鱼和网友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网页截图
面对“困惑”的医生,阿鱼和病房里的患者难免都有些顾虑,但大家最终都遵从医嘱、相信医⽣。
阿鱼确诊的是病毒性肺炎并发心肌炎,一共打了一周的消炎针。一周后复查,只有一个指标超出正常范围,阿鱼想要出院。
阿鱼向医⽣询问她的情况是否符合出院指征,医生思考了⼀下说:“嗯……你想出院也可以。”
经过确认,阿鱼的确好转可出院。后来她在医院的挂号索引中搜索医生的名字,才知道与她对话的是一位外科医⽣。
这位上肢外科医生,您辛苦了!/网页截图
尽管是外科医生来治病,治疗效果却没有打折扣,出院一周后阿鱼回到门诊复查,结果显示她已经完全康复。
“当时我看着主治医师⽣疏的样⼦,觉得有点好笑,难免也带着点对他专业性的质疑。知道他是上肢外科的医生后,突然感到⼼酸。总之,我非常感谢他。”阿鱼说。
一线临床医生,快速学习中
倩倩是南方某三甲医院的一名规培医生,她对新周刊记者介绍,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医院就诊人数激增,“不少教授都被抽调去支援发热门诊和急诊了”。
原科室通常会留下少量主治医生带着规培生收治病人,“规培生只能做一些基础处理,主要的治疗决策还是由住院医生和教授来做。”倩倩说。
有些科室被临时改成了呼吸科病区。/小红书@无名小医
每天早晨,急诊科的医生会先判断手上所有病人的重症风险、基础病等,再将他们平均地安排到其他科室。
倩倩所在的医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人一度占到全院患者的一半,因此医院组织给所有医生紧急培训了应对新冠症状的治疗方法。
早些时候,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是让患者吸氧、或者补液维持他们的电解质平衡。
阿兹夫定、Paxlovid等新冠药物投入使用后,医院为医生们培训了这些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禁忌症。最近则在培训如何使用WHO组织推荐的、用于重症患者治疗的JAK抑制剂。
至于网上“所有医生都向呼吸科学习”的说法,倩倩认为不完全正确:“新研究、新药不停地出现,所有医生都在跟着不断学习,呼吸科的医生们也都在摸索学习呢。”
倩倩目前在风湿科轮转,正在负责三位患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尽管医院有培训,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
医院新买了一批病床,可以多收几个病人,但心电监护仪没有那么多,只能把两张病床靠近一点,两人共用一部心电监护仪;
氧气充足,但吸氧机接口不够了,只能等一批病人病情趋于平稳后,撤下来给另一批病人换上。
……
非常情况,无论是医院的医生、床位,还是医疗设备,都要*化利用。
等待高峰过去,期待病人好转
阿鱼入院的12月末,病友大多是中青年,而2023年元旦过后,医院迎来了老年患者的感染高峰。
“很多老年人看起来症状不重,但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他们一旦感染是很危险的。”倩倩说。
许多规培生没有接触过生死,所以医院还统一培训了应该如何填资料、怎么和家属沟通。感染高峰期时,非呼吸内科的医生们被推上了救治*线,倩倩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在期待高峰过去、期待病人好转。
“与疾病的斗争总是有输有赢,面对新冠这个不熟悉的疾病,我们更是容易败下阵来。”倩倩苦笑着说。
所以她每次值班,都会万分谨慎,生怕因为自己不够熟练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防控重心也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医疗系统的繁忙或许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值得庆幸的是,多地发布的最新研判表示:*波感染高峰已过,发热门诊人数持续下降。
多地宣布*波感染高峰已过。/网页截图
倩倩告诉新周刊记者,她已经看到“度过感染高峰、迎来平台期”的苗头。
一周之前,她所在的医院,急诊室的椅子上坐满了患者,各种轮椅、车床把急诊室挤得水泄不通,但这周以来,病区里明显宽敞得多了。
“更难得的是,我今天竟然看到急诊分诊台的护士得空闲聊了几句,我太久没见过这种场景了!”
倩倩激动地和所有同事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大家一片欢腾,看得出来,他们真的很高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锐见Neweekly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