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五强”专题报道的第三期,我们已经和大家探讨过蔚来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其中也提到了理想不仅是销量反超,更成为“蔚小理”之中首个盈利的。但其实从全网群嘲,再到其他新势力顶礼膜拜,理想其实只用了3年时间而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0年9月,彼时前大众中国CEO冯思翰在公开场合表示:增程式是落后技术。
按照当时的市场背景而言,理想ONE月销仅3000辆出头,而大众途昂、途锐等月销近万,无疑是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同时吃瓜群众也更乐于站在传统大厂一边,所以即便李想本人极力在普及选择增程式的原因及合理性,但依然遭到了全网群嘲。
2023年6月,三年过后,如果我们还在这里摆理想与大众的新能源车销量数据对比,未免格局太小了些,还是直接上市值数据吧。目前理想汽车市值超过2300亿元(324.6亿美元),已超越长城汽车(2130亿元),成为仅次于比亚迪的国内市值第二高车企。作为参考,大众汽车集团目前市值为789亿美元。
难道说,增程式真就是理想造车的财富密码?
过去:理想ONE奠定成功之路
想从根本上探究理想汽车为什么能一路高歌,我们必须从头看起,也就是2018年理想发布的第一款车理想ONE。
其实在理想ONE刚发布时,其市场风评可并不是太好,毕竟相较于同期的蔚来、小鹏的代表着“先进”的纯电车型,理想ONE上的增程动力难免属于“异类”,加上1.2T三缸的增程发动机与来自汉兰达的底盘,其出道就被冠上“脱裤子放屁”与“落后”的名头。
但是很有趣的是,骂归骂,理想ONE的销量却并不差,尤其是在2021年还取得了中大型SUV的销量冠军,归结起来,理想ONE能在当时风评不佳的情况下,获得如此的成绩,也正是因为其被嘲讽的增程动力。
我们从彼时中国家庭用户的真实用车场景出发,想要购买一辆六座的中大型SUV,能选择的基本都是燃油车,以大众途昂为例,价格普遍在35万以上了。而如果你对车辆的动力性能、舒适配置有更高的要求,那么能选择的,就只有豪华品牌的中大型燃油SUV,此时购车预算便来到百万级别。若你又是一线城市的汽车消费者,则还要考虑到车辆上牌的问题。
所以这时候,采用增程式动力,能挂绿牌,同时舒适性配置又拉满的理想ONE,无疑成了家庭刚需用户的选择,就算是它身上仍有“三缸发动机”“新造车势力”“增程式落后”等等的负面标签,可在绝对的性价比与刚需面前,换做是你,你能不选理想?更何况,理想ONE还没有纯电车的续航焦虑。
简单来说,理想ONE作为理想测试市场对增程动力与家庭定位接受度的试水之作,其结果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这为理想之后的车型定下了基调,同时理想ONE的热销,也让理想在30多万元价位的豪华车中站稳了脚跟。
当然了,理想ONE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例如上面所提到的发动机与底盘,其采用的三缸发动机,噪音大、燃油经济性差,严重拖累了它的能耗表现和NVH表现;而底盘由于直接照搬汉兰达,并不能适应大电池的增程式车型,出现了不少“断轴”事故,最后理想也不得不承认设计存在缺陷并最终召回。
所以对于这款销量不错,“口碑一般”的奠基之作,理想也没有选择硬挺着,而是及时收手,选择在2022年10月停产理想ONE给新产品让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新产品中去。
现在:取其精华,L系列拿下不俗销量
2021年4月,理想L9正式发布,虽然它并不是理想ONE的直接换代车型,但它依然延续了理想ONE的产品定位和增程式动力设计,同时还解决了理想ONE存在的问题,例如将三缸发动机升级为四缸,并使用全新平台以改善底盘性能。
而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理想L9除了继续主打“家庭”定位外,还对整车豪华与舒适属性进行了针对性升级。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的车主中,已婚者占比超过90%,且拥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逐步增加,从早期的四分之一提升到了三分之一。这些数据揭示了理想汽车主打家庭舒适大空间的精准定位,无论是ONE、L9还是L8,均为6座中大型/大型SUV,能够满足家庭带来的出行要求。
理想对此也是门清,安排了能躺能按摩,还有脚凳的“女王副驾”,后排座椅也能实现多向调节、按摩、加热等等舒适项功能,主打一个“奶爸”风格,体现了理想汽车对于家庭用户的深刻洞察和细致关怀,这种对于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也是理想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理想L9在智能化方面的提升,又进一步提高了整车的竞争力。一方面是车内的智能体验更优秀,例如更先进的语音助手,更流畅的车机系统,还有最“重要”的——更大、更多的屏幕;另一方面就是辅助驾驶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家纯正的新势力车企,这方面自然不甘人后,L9增加了6个摄像头,1个激光雷达,在智能化方面获得了十足的长进,也更符合其新能源的身份。
其次,能让理想销量愈发上升的,还有其独特的产品策略。如果你有对比过理想现有的三款车型L9、L8、L7,那你会发现,这三款车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简单看一下参数,就能发现,这三款车的区别在于车身大小,L9最大,L8次之,L7最小,这种产品策略也被其CEO李想自己戏称为“套娃科技”。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大小之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理想L9 45.98万起售,定位高端,其能接受的人群自然不会太多,而L8与L7价格更加亲民,虽然在尺寸和配置上有所缩水,但是仍然保留了理想汽车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特色,再通过价格下探来打造差异化产品,将本就属于细分市场的理想再次细化,拓展了更多的潜在用户,尤其是给想体验但预算够不到理想L9的消费者提供了选择。
站在现在的视角看,这明显也是成功的,连续两个月单车销量过万的L7已经成为理想的新销量增长引擎。
此外,理想在产品策略上的智慧,也值得小鹏等一众新势力车企学习,它并没有像传统车企那般采用低、中、高配的车型矩阵,而是做到了全系标配,这使得用户的决策时间被大幅缩短,进而提高交易成功率。并且对于理想而言,“全新标配”不仅符合李想强调的“消费降级、价值升级、体验越级”,即用户所需要的“高性价比”,同时大单品战略也有利于理想降本增效。
未来:展望车市,布局纯电矩阵
综合上文,我们不难发现,理想汽车的成功离不开其一次又一次的正确选择,无论是产品定位、增程动力等,理想都做出了符合现在市场需求的最佳选择,只能说,理想CEO李想作为汽车之家的创始人,其对于用户的需求还是非常了解的。
而且,对于理想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想也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划,他并没有沉浸在现阶段的成功中,而是“站在高处”,明白增程电动只是过渡性的技术方案,纯电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6月17日的理想家庭科技日,印证了理想汽车对于纯电车型的规划,官方正式宣布将于年内上市首款纯电车型MEGA,一款定价为50万元以上的MPV,而且李想还非常自信的说这款车将打败所有50万元以上的乘用车,成为销冠。除此之外,理想还拿出了5C充电站、充电机器人等等在补能方面的动作。
当然,在加入“战火纷飞”的纯电战场之后,理想将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能否延续现在的辉煌战绩,MEGA成为50万元以上的销冠就不得而知了。不过,非常值得期待。
首家盈利新势力,理想有“绝招”
讲了这么多,还有一个点我觉得需要和大家讨论讨论,那就是理想的盈利情况,对于新势力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从新势力造车开始,“亏损”二字就与“新势力”一词紧紧绑定在一起,那为什么说理想的盈利情况值得说呢?
因为,理想是第一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5月10日,理想汽车公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理想汽车营业收入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其中车辆销售收入为183.3亿元,同比增加96.9%。净利润9.34亿元。这个成绩一出,资本市场顿时就沸腾了,理想股价暴涨16%。
而且截止目前,新势力中还是只有理想一家实现盈利,那么问题就来了,理想为什么能够实现第一个盈利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词“开源”与“节流”,先来说说“开源”:
什么是开源?简单来说就是创造利润,这里也有两点讲讲,一是理想汽车确实火,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30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理想已经超越了二线豪华品牌,开始和老牌豪华BBA“掰手腕”了,而李想自己也表示自己看中的是BBA的市场基本盘,都“不屑”与其他新势力争一争,所以能在高端市场都有这样的销量,赚钱也是理所当然的嘛;
其二就是理想的毛利率更高,数据显示,理想23年第一季度的毛利率为20.4%,2022 年全年19.41%,可能单看没什么概念,我们用总是说自己“高端”的蔚来做个对比,22年未来全年毛利率只有10%,差距非常明显。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不同的动力方式所导致的,理想是增程式,蔚来是纯电。
而“节源”,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词,就是“抠”。早在2022年第四季度理想财报公布的时候,理想汽车CEO李想就曾说过,“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事实证明,理想确实做到了,也是因为走的增程路线,其技术要求并没有纯电那么高,所以其研发费用也要比蔚来这样的其他新势力更低些,比如说蔚来在近三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4.9亿元、45.9亿元、108.4亿元,理想汽车则为11.7亿元、32.9亿元、67.8亿元,这其中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不过也有部分原因是理想旗下车型也不多,“套娃”车某些零件都能共用,产线方面的成本也会下降。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理想在销售及管理费用方面,理想的投入也很小,对于这方面,李想前段时间在微博上还引起了一阵风波,甚至表示几万元的费用他都要亲自审批,如果是真的话,还是非常“炸裂”的。
写在最后
理想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完美切到用户痛点,正如李想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图片,其找到了市场空白,提供了符合家庭用户需求和期待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产品力、市场策略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现在理想所获得的成绩也是对选择成功的证明,而未来是否能够保持新势力的领先地位,还要看其能否保持对消费者需求的敏感度,以及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的挑战。不过根据理想发布的6月前几周的销量来看,月销三万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在这么强势销量口碑的加持下,似乎转型纯电也不是太难,大家觉得呢?接下来就继续看李老板的操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