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新视野】注册制下监管处罚力度加大 海通证券IPO“一查就撤”被警示
来源:创作者_1374543933241      2023-06-25 08:19:55

《投资者网》丁琬璎


(资料图)

近日,因三家科创板IPO保荐“一查就撤”,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通证券”,600837.SH)遭上交所警示,同时被要求内部追责,而这并不是公司今年第一次被罚。

因违规被监管“特别关注”的同时,海通证券去年业绩并不理想。

2022年,海通证券收入259.48亿元,同比下降39.94%,归母净利润65.45亿元,同比下降48.97%,几乎“腰斩”,其“惹祸”的投行业务,也在去年受子公司所累难言乐观。

IPO“一查就撤”被警示

官网显示,海通证券前身是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成立于1988年,于1994年改制并发展成全国性的证券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中唯一未被更名、注资的大型证券公司。

截至目前,海通证券已基本建成涵盖证券期货经纪、投行、自营、资产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融资租赁、境外投行等多个业务领域的金融服务企业。营业网点覆盖“纽、伦、新、港、沪、东”六大国际金融中心;境外方面,在全球5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行、子公司或代表处;在中国境内拥有337家证券及期货营业部,境内外拥有超2100万名客户。

6月15日,上交所对海通证券予以监管警示。公告中,上交所表示,在发行上市审核及执业质量现场督导工作中发现,海通证券作为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申请首发上市项目的保荐人,存在保荐核查工作履职尽责不到位情形。具体而言,存在对重要审核问询问题选择性漏答,对发行人的收入确认、存货、采购成本、资金流水和研发费用等核查不到位等违规情形。

此外,上交所还指出,海通证券在保荐业务内部质量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上交所在对上述3个项目发出《保荐业务现场督导通知书》后,实施现场督导前,海通证券均撤销了项目保荐。上交所认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海通证券对发行人经营状况及其面临风险和问题的相关尽职调查工作不够充分,项目申报准备工作不够扎实等。

独立经济学家、财经评论员王赤坤表示,海通证券保荐IPO项目一查就撤,反映出其存在着内控不足的问题,在审查和监管上均存在薄弱环节。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海通证券收到上述罚单可能会对其投行业务的市场份额甚至是业绩造成一定影响。

事实上,3个月前,海通证券也曾受到监管关注。3月17日,上交所对海通证券下发监管工作函,涉及对象包含该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除保荐业务外,海通证券在持续督导业务上也被点名。

2022年1月,全国股转公司给予海通证券通报批评的纪律处分,认定其未按规定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持续督导工作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同年8月,上海证监局也指出海通证券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持续督导业务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问题,责令其改正。海通证券在2022年年报中表示,公司收到该监管函件后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部优化了持续督导流程,加固持续督导业务防线,提高持续督导和信息披露质量。

不仅如此,海通证券在子公司管理上也曾触及监管红线。

2022年6月,证监会认定海通证券在境外子公司规范整改过程中,存在境外子公司未按规定履行完毕备案程序、境外经营机构股权架构梳理及整改方案制定工作不认真、存在重大错漏等情况,对海通证券责令改正并对高管进行约谈。

2022年9月,海通证券又因为未按期完成子公司组织架构整改、整改进度缓慢等遭上海证监局点名。彼时,上海证监局指出,相关情况反映出海通证券合规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不足等问题。

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业内人士认为,注册制改革不是对IPO企业上市门槛进行“放水”,反而是对保荐机构投行业务的履职能力、定价能力、销售能力、内部协同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申报即担责”,中介机构执业规则作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近两年监管的处罚对象已转向机构与个人的“双罚”机制,除了机构之外,还包括具体项目人员,如管理人员、内控人员等。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2023年以来,“带病闯关”、“一查就撤”等IPO问题频发。

今年共有32家机构参与保荐工作,撤否率中位数达到13.27%,平均值为18.24%。这一数据对比2022年,整体有所下滑。2022年,共有57家机构参与保荐工作,撤否率中位数为19.62%。平均值高达29.35%。

其中,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分别撤回9家企业,位居首位;国泰君安、中金公司、民生证券分别撤回7家,位列第二;中信证券撤回6家,中信建投、安信证券分别撤回5家,华泰联合证券撤回4家。

与此同时,7个IPO项目被否,其中光大证券、国金证券分别有2个项目,民生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分别有1个项目。

投资分析人士认为,“一查就撤说明发行人本身可能存在明显硬伤,另一方面也说明发行人和保荐人在申报时可能存在较大的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可能引发带病上市和欺诈上市的问题。只有严查严处和终身追责,才能让这种情况真正改观。”

今年5月,上交所向保荐机构内部下发新一期的《上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动态》提到,今年前4月,上交所对2家项目的保荐业务启动问题导向现场督导;对3家保荐人开展执业质量现场督导。

此外,今年初,深交所也发布《关于进一步督促会员提升保荐业务执业质量的通知》,对注册制下IPO保荐业务执业质量较低、内控风险较大的保荐机构,实施现场督导、专项自查的差异化监管安排。根据规定,保荐机构保代人均保荐项目数排前二十,且项目撤否率超过60%,深交所将对其保荐的IPO项目按50%以上的比例抽取实施现场督导。

去年12月,监管部门曾发布《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明确进一步扩大现场检查和督导面,坚持“申报即担责”的原则,对收到现场检查或督导通知后撤回的项目,证监会及交易场所将依法组织核查,坚决杜绝“带病闯关”行为。

受子公司所累投行收入减少

因业务屡屡踩监管红线的海通证券,去年的业绩也并不理想。

3月30日,海通证券公布2022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259.48亿元,同比下降39.94%。归母净利润65.45亿元,同比下降48.97%,几乎“腰斩”(见下图)。

具体来看,2022年海通证券在投行、资产管理等多项业务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幅,交易及机构业务营业收入更同比由盈转亏。

投行业务上,数据显示,2022年海通证券投行营业收入为42.62亿元,相较2021年同期的56.59亿元同比减少24.69%。对此,海通证券解释称,上述情况主要是香港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大幅缩减,境外投行收入同比减少所致。

事实上,海通证券境外投行收入减少与子公司海通国际的严重亏损不无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海通证券通过全资子公司海通国际控股开展境外业务。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通国际控股持有海通国际65.76%的股份。

2022年,海通证券子公司收入141.21亿元,占比47.9%。其中,海通创新证券、海通开元、海通资管、海通期货、海富通基金、富国基金实现净利润16.60亿元、5.28亿元、4.14亿元、2.24亿元、4.57亿元、20.66亿元。

而其2022年报中提到,去年海通国际在香港资本市场共完成30单股权融资项目,位列香港中资投行第三。境外债券融资业务方面,在中国风险G3+CNY债券发行市场中,海通国际发行数量位列全球投行第三。

然而业务排名领先的海通国际,去年收入30.41亿港元,净利润亏损53.4亿港元。对此,海通国际表示,亏损的原因主要为受全球货币政策和地缘政策因素影响,导致香港资本市场持续低迷,海通国际整体收入下降,股权和债权投资因市场价格或估值下跌而导致未实现亏损,贷款预期信用损失拔备增加。(思维财经出品)■

IPO海通证券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