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十日谈|繁华之下
来源:新民晚报      2023-08-01 16:22:37


【资料图】

编者按:地铁飞驰,隧道蜿蜒。上班,读书,休闲……我们每天穿行于都市,东西南北,地上地下。他们,以初心、恒心、匠心,挥洒青春、汗水与赤诚,扩大与扮美上海城市空间;他们也“走出去”,为其他城市贡献智慧与力量。今起请看一组《地下本无路》。

当灯光亮起,上海的魅力展露无遗。这座城市共有地下工程4万余个,道路网络总面积近1.5亿平方米,形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地下城,把“一个上海变成了两个上海”。鲁迅在《故乡》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吴惠明就是“走路”之人——躬耕盾构发展之路的人。

要说起盾构的发展史,源远流长。1818年,英国工程师通过观察小虫腐蚀木船底板成洞,得到启发后提出了盾构工法,研发出手掘盾构机的原型。19世纪下半叶起,盾构掘进的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快速发展,但那时在中国还没有使用这种技术。

城市之上,地表之下,上海为了建设一条连接浦东和浦西、穿越黄浦江的越江隧道,花费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1984年,上海隧道承建了中国首条大直径盾构隧道——延安东路南线隧道。初入隧道行业的吴惠明很荣幸地参与了施工过程,该工程实现了我国泥水平衡盾构施工零的突破,加速了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的建设步调,也为吴惠明奠定了厚实的技术基础。自此之后,他不断创新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开发技术,先后参建上海、南京、杭州、天津、成都、郑州、武汉、珠海等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隧道工程项目,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增长,作为中国盾构法隧道的“领头雁”,吴惠明在重大工程中再次突破。外滩作为大上海的标志性区域,浓缩了上海政治、经济、文化等百年来的发展变迁,但地面所剩的空间难以承载更多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需求。

上海外滩通道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一困局的“金钥匙”。该工程在黄浦江防汛墙与外滩的33幢历史建筑间挖掘出一条通道,被称作上海市中心的“心脏搭桥”手术。它有效缓解外滩地区的交通拥堵,改善外滩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将外滩游览变成了上海独特的线路。吴惠明及城市建设者们,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神在地下空间里探索,留给地面的,是熙来攘往,是车流人影。

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盾构机”技术被运用于全国各地,但是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渐显弊端,风险隐患多。吴惠明发现了这一现象,2015年他带领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盾构隧道管控平台,相当于盾构机的“超级大脑”,实现了对盾构机全面集中的管控。目前盾构管控中心已接入管控项目158个,盾构机765台次,累计监管隧道里程超550公里。

基于盾构管控平台的研发,他毅然跳出传统盾构高速发展的舒适圈,带领智能研发团队一头栽进了数字盾构的研发事业中。盾构自主驾驶技术的实现是地下空间领域隧道智造迈出革命性一大步的标志。

在他的技术引领下,世界首台实现软土地层自主掘进的盾构机诞生了,与传统盾构相比的最大亮点在于掘进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自动完成隧道掘进。这是智能盾构技术的初次尝试,却是隧道建造智能化的巨大迈步。他用秉持三十载的技艺与传承,再次拥抱科研创新的辉煌春光。

上海城市地面高楼林立,地下道路阡陌纵横,吴惠明在这繁华之下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他的名字与中国盾构隧道技术的发展相连,跻身于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突破的时刻;他那建造者的匠心精神,点亮了一代又一代隧道人心头的明灯。(郑 洁)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