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历史文脉中留住乡情记忆——走进中国传统文化村落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李家桥社区
来源:封面新闻      2023-08-24 19:52:56

清澈如镜的旭水河蜿蜒而过,灰瓦白墙的民居商铺临河而立,盐运古道河滩壮美,祠堂宅院古韵悠然……在自贡市贡井区艾叶古镇,被青山环抱、以绿水相依的李家桥社区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四川省首批传统文化村落。

漫步于老街宅巷,凭吊昔日的盐运盛况,感受如今的闲适美好,细细追寻留在历史文脉里的乡情记忆。

岁月悠长 古道遗韵犹在


(相关资料图)

李家桥社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贡井区艾叶古镇的核心区域,当地人多称这里为艾叶滩。史料记载,汉代时,这里便有土著人依滩而居,留下雷公坡崖墓群。北周武帝时期(561一578年),朝廷组织开凿大公井取卤熬盐并设公井镇,这里便被纳入公井镇管辖。

北宋庆历年间,李家桥开始显现其物资集散地的特殊地位。南宋乾道末年(1173年),旭水河艾叶滩至汪家滩75公里长的航道成型后,艾叶滩便成为旭水河盐运古道上第一个翻滩运输的集散码头。千百年来,作为旭水河航道上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艾叶滩为自贡市盐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至道光年间,每年在艾叶滩转运的食盐多达三、四万吨。此外,煤炭竹木、农副产品等大量货物也在此转运。太平天国和八年全面抗战时期,两次“川盐济楚”,富荣西场各井灶食盐汇集艾叶码头上船,经“八里秦淮”一路盘滩过坳,入釜溪、下沱江、进长江、至楚岸,运量数倍于以往,既缓解了军民淡食之苦,又成就了盐都的辉煌历史。

李家桥作为物资集散地,聚集了抬盐工人、船工、来往马帮等各类人群,承载了食宿休憩、商贸交易、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宋代陆游诗作《入荣州境》“长筒吸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描绘出贡井产盐胜景。名儒赵熙于抗战初期到艾叶滩,吟出了“井灶如林冲云霄,黑白巨龙天上饶”的诗句,可见当年盛况。

数百年来的物流交集、商贸兴繁,盐运文化、码头文化、商贸文化交融汇集,造就形成了李家桥独特的格局风貌与历史文化。

作为古代水陆盐运的枢纽,李家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3条驿道。其中,横街长350余米,形成于唐宋时期,依沱滩而建;正街长900余米,形成于元顺帝时期,两侧建筑为川南特有的穿斗式建筑群落;平康路长300余米,形成于清光绪28年,街巷建筑为民国风貌。

历经岁月沧桑,李家桥传统街巷格局如今仍保存完整,以路、河为建筑肌理,以盐井、灶房为核心,构成团聚式建筑群落。曾经的古宅院、古商铺、古戏院散布其间,虽然早已不见旧日风采,但仍以另一种姿态静默而立,仿佛轻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盐运遗珍 见证历史变迁

岁月更迭,光阴荏苒。曾经的“盐运古道第一滩”上,古驿道、古桥、古转盐码头等仍保存完好,只是少了盐船竞渡、人声鼎沸的喧闹,多了饱经岁月的沧桑与沉静。

千年的井盐生产和水陆盐运为李家桥留下了诸多历史遗存。最初,艾叶滩只有码头,是当时荣州煤炭下运至贡井盐场的驳转点和自贡盐巴水路运输的起点。为连接东西两岸陆路交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当地修建了平康桥。此后,为提高水位翻转盐船,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筑平康堰闸。清康熙年间,艾叶码头建成,成为艾叶滩船槽至沱湾的第一码头。如今,这套水利交通枢纽工程仍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保护价值。

除了这些丰富的盐史遗存,李家桥还留下了不少传统古建群落。而今,李家桥社区仍保存着贡井盐场三大盐仓之一的艾叶横街盐仓。该盐仓始建于清代,面积达243平方米,原为贡井大盐商罗万森的私家盐仓,后由贡井盐厂接管。该盐仓在贡井盐业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贡献和作用,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价值。

吴家祠堂建于清代,是贡井吴姓地主的家族宗祠,建筑面积1384平方米。该祠原为两层四合院,现存正堂面阔8间、进深2间。吴家祠堂布局虽已残缺,但保存了古朴原始的风格,屋脊灰塑、雕饰和建筑布局不同于其他民间宗祠,具有较高的文物保存价值。

李家桥天宫堂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清代重修,现存建筑面积389平方米。天宫堂系魏忠贤党羽所建,崇祯时诛魏,剪除其党羽,此庙堂充公。数百年间,乡团、镇公所皆设于此。2002年,龚扇生产厂家选址于此,这里如今便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龚扇的编织中心。

近年来,艾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对李家桥社区的格局和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妥善保护和整治。该镇先后修缮了天宫堂、古盐道、艾叶横街等文物点和传统街巷,保护了艾叶滩、盐运码头等遗迹遗址,使其历史风貌和自然人物景观得以重现,焕发新的光彩。

2022年8月,艾叶镇李家桥社区村史博物馆、艾叶盐业历史文化陈列馆在天宫堂建成投用。展馆以“井盐古镇、盐运要津”为主题,通过实物、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这里丰富独特的盐史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李家桥社区持续开展风貌整治,对传统街巷环境进行提档升级,修缮路面、花坛,开展管杆电线和晾衣架规范整治,实施4公里亮化工程,使李家桥社区环境大为改善,古村落旧貌换新颜。

传承保护 焕发现代活力

“您先坐,喝喝茶,一会儿就上菜来!”在李家桥横街“胖妹儿鲫鱼”小餐馆中,63岁的社区居民李永红忙碌着招呼客人。这个餐馆其实是他从小居住的家,70多平方米的面积,被其布置得温馨整洁,摆上5张餐桌,如同家宴一般。

李永红介绍,他是土生土长的李家桥人,河滩、古桥、老街巷……每一处砖石草木都承载着他成长的记忆,他也曾一度为这里的老旧破败而失落。不过近些年来,李家桥有了很大的变化,环境变美了,街道热闹了,无人问津的老旧社区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游客前来欣赏盐运古道风景,在石滩清流上嬉戏玩耍,在老街深巷中拍照留念,探寻百年龚扇的奥秘,品尝艾叶土鸡脚、古镇豆花等美食……

看着家乡如此变化,曾经从事过餐饮业的李永红跃跃欲试。几经思索,他把老房子装修一新,开起了小餐馆。艾叶镇政府对横街进行风貌打造时,他家旁边的平台被修整一新,李永红便将此处种花养草装点一番,摆上露营桌椅,供游人品茶休憩。此处正好临河观景,别有一番情致。

“去年3月开业的,生意还行,现在周末节假日来的人还是不少。”李永红告诉笔者,开业前一天,他还召集街坊邻里举办了一场坝坝宴,共摆了17桌。乡里乡亲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品尝美食,在温馨热闹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乡情。李永红和居民们希望,政府能继续加大保护开发力度,让李家桥环境更美、生活更好。

李永红和其他社区居民的盼望,也是艾叶镇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并正在积极推进的工作。艾叶镇委托四川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编制了《艾叶镇李家桥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4-2030)》,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从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修复、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着手,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期治理,在有效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旅游。

当前,李家桥社区正规划打造“一心三轴三区”的空间布局形态。“一心”是以横街子、正街、平康路为基础形成的古街巷旅游发展核心;“三轴”是以旭水河水系景观为依托的滨水景观控制轴,由正街和横街子组成的以老街建筑风貌为主的人文旅游轴线,由艾芝路构成的城镇商贸发展轴线;“三区”即古村风貌保护区、特色风貌塑造区、一般风貌控制区。

同时,李家桥社区还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以保护李家桥社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重要建筑为核心,注重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打造集古盐文化、历史街巷、休闲度假、盐都美食于一体的传统古村落旅游目的地,让李家桥社区传统村落焕发现代活力。(张翠娜 宋姿熠)

推广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