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 正文
邓少明新作《万象》《如意》雕塑创作研讨会——企业与艺术家联动的可能性
来源:哔哩哔哩      2023-09-09 04:05:28

作品名称:《万象》《如意》作品材质:紫铜锻打、不锈钢作品尺寸:350cm×330cm×330cm

雕塑设计:邓少明


【资料图】

委托单位:索菲亚集团

近日,由雕塑家邓少明创作的《万象》《如意》两件作品在索菲亚集团总部落成!

《万象》雕塑犹如透过万花筒看世界,当观者视线移动,所看的景物也出现变化,特别在光线移动下,会产生幻变的光影效果。而雕塑自身的形象随着观照角度的变化呈现出多种生命形态:年轮、心脏、游动的鱼等等,等待人们去一探究竟。它的不同角度有着不一样的意境和内涵,最终体现了“万象更新”的设计概念。

《如意》

《如意》雕塑是对传统题材形式的现代转译,形式新颖,清新自然,寓动于静,令人耳目一新。

《万象》与索菲亚集团总部大楼正门外《如意》雕塑形成呼应,取义“吉祥如意,万象更新”

作品介绍

《万象》是给索菲亚集团做的一个定制性的公共艺术项目,作品需要体现出索菲亚公司的文化和行业特征,作为家具定制龙头企业,主要选用的材料就是木,从正面看作品时显现出木材年轮的特征就是响应了行业特征,另外也隐喻企业的成长发展壮大。索菲亚以打造个性化的产品为导向,在这个创作里面我也力求要体现这种精神的独特性。创作从一开始就想打破常规,从一个新的思路切入,让作品更加符合现代工业文明进展的特征,赞颂工业文明的成就。

《万象》看似非常复杂,但是它的底层逻辑很简单,是从工业制造的这种模式去介入。有很多工业制作生产很复杂的机械构件,但是它都是用很简单的机械原理去实现,它的底层逻辑都非常简单,精确的的设计,精确的制造。在这个项目里面,同样也是用很严谨的逻辑的搭建这个体系,它每一个部件都是很精确的,这些部件组合起来,分成十个组就如钟表的齿轮形成触发机制,相互关联。每组有若干的构件去组成。组跟组之间有相似但又不同,这样出来的组合呈现出多样性。这时严密的逻辑体系建立了,我们再发挥感性思维对这个体系进行第二次形体塑造,最终的形体确定却是自由的感性的。在后来制作时又开始了理性和感性的角力。

这个项目之所以定为《万象》,最开始的灵感是从儿时玩的万花筒开始, 其实《万象》就是我们观察外界一个观察器,通过它去观察世界。万花筒是转动筒体去产生万变的效果,《万象》则是移动我们的视线去感受世界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呈现出不同的可联想的形象,这是《万象》的另一个含义,通过一个模拟太阳照射的移动灯光装置,产生了一种时空的变化,这个时空的变化也是时空之象是更深一层的含义。

《万象》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给制作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不能按常规的方式去制作,迫使制作方必须要研发专用的设备去进行加工,导致了整个加工时间的延长,前面几个月,基本上也就是在研发设备。共研发了三种设备去针对作品的构件特征进行加工。雕塑外层的板是八毫米厚,内层的板是四毫米厚,造成厚薄板间无法焊接,梁师傅结合他以前的经验,采用了榫卯结构这种木器制作的连接方式,作品最后的呈现这种结构形成明显特征。

结构强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的因素,雕塑每组之间刚度不一,有的无法自支撑,这就需要各组之间协同工作,最后形成稳定的整体。创作时没有结构软件适合结构验算,只能实地测试,这个作品没有隐藏的结构件,所有造型本身就是结构,也反映了力场。可能是建筑师对结构受力的直觉判断基本符合了力学模型,整体造型在结构上的合理性保证了作品最后完成时高度还原了最初的创作模型。

《万象》有一个特点,没有内外之分,没有围合的空间,可以说它是没有体积的雕塑(除了板厚之外),只是用板把空间进行分割,产生了从建筑术语来讲所谓的灰空间,但它又不同于建筑相对简单的空间形式。空间分而不隔,串接流动,相互套嵌,产生复杂的不确定性。

另外,制作经历了四年的时间,时间不短,在制作过程中也不断有所发现,就像发现了光的穿透性给这个雕塑带来的表现力,后来我们又发现移动的光产生了时空观念,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这是最开始创作的时候没有想到的,时间为我们换取了更多的机会去探索作品表现的可能性。

这个作品创作历程之长已经超乎了一般人的忍受能力,但是索菲亚由始至终一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充分的信任,没有他们的支持信任,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至少完成度也不可能达到目前这种状态。这充分证明要把作品做好,还得各方的不懈努力。

——邓少明

制作 安装 落成

制作1:1等大模型(2019年7月)

正式投入制作(2020年10月)

《万象》第一次调试组装(2022年6月)

《万象》最终组装(2023年6月)

《万象》安装(2023年7月)

《万象》安装(2023年7月)

落成典礼

雕塑创作研讨会

《万象》《如意》雕塑创作研讨会——企业与艺术家联动的可能性

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于2023年8月17日在索菲亚大厦12楼会议室举行,由郭青主持会议,出席嘉宾有索菲亚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柯建生,广州雕塑院冯国豪、卢跃飞、高奕庭、巫志标,广州市雕塑学会程一峰、梁永标、姬舟、邓少明、曾倩婷、裘科斌、何景松,曹晓耀,国画艺术家熊红,朱龙腾,邓芷莹。

研讨会嘉宾参观雕塑《万象》《如意》

研讨会现场

邓少明在研讨会上发言

部分嘉宾发言 

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企业的情况,包括产品、销售和生产能力;介绍万象制作的背景和过程以及与邓同学交流的要点,作品要体现木制、定制、工匠精神、变化与创新…

雕塑是美学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写实也可以抽象,而好的企业有了艺术的加持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审美感受与生活体验。我们坚信 艺术和企业可以一起以更积极的 方式塑造更好的未来。索菲亚作为受到消费者喜爱和信任的知名品牌,一直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恒久的价值,创新思维已经深入企业文化的骨髓,这一点在索菲亚产品的设计上得到充分体现。邓老师的这两件原创作品,从构思到形式表现上都充满了现代感!放置的空间环境与雕塑的双向结合,也起到相互衬托的效果。期待雕塑艺术与企业的融合,能够在将来产生更大更好的影响。

各位老师、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对作品《万象》谈几点个人看法:之前邓老师发过多张作品照片给我,而今天来到现场看到实物,对我的视觉冲击力很大,除作品体量、材质本身带来的视觉效果,最抓眼球的是作品呈现出的满满手作感。我们都知道,一件作品是否打动人,与作者倾注了多少心力有直接的关系,即:动心才会动人。近观《万象》满是留存着手工温度的细节处理,和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搏杀”的痕迹,这些视觉感受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让观者体会到创作者的精神行迹与赤诚之心。

看一件作品最终看到的是艺术家本人的一个“心像”。我在思考邓老师创作《万象》的原动力是什么?结合我对邓老师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万象》创作过程的了解,以及与邓老师在生活中的接触与感受,我总结支撑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创作的是靠“三颗心”,即:童心、匠心、初心。

首先是童心。多年前我与他相识在美院的雕塑高修班,从交流探讨如何处理一件泥塑男人体躯干的表面开始,后来聊到多个天马行空的创作构思,他不按套路出牌的想法使我感受到这位年长的大哥却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旺盛而活跃的思维能力,这正是一个艺术家宝贵的“童心”。

其次是匠心。作为一位资深的建筑设计师,邓老师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所以在面对《万象》繁复冗杂的制作工序时,他能做到从容不迫、稳步推进。他讲到在四年的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和困难,甚至为作品研发出一套专用设备,靠着多年丰富的工程操作经验、强大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心理素质,成为作品成功落地的筹码,当然这也和出资方的充分信任和给艺术家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分不开的。

最后是初心。我作为具有学院派教育经历的雕塑创作者,来看邓老师的创作脉络,能清晰的看到他作为建筑家跨界艺术创作的优势,他在具有多年建筑设计从业经历的基础上,又因为个人兴趣接受了传统的雕塑教育,因此他以独特的空间美学研究视角,在注重对雕塑外部造型的推敲和美学营造的同时,又强调对内部空间的分割和设计,最终使作品呈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独特魅力,这正是对初心的坚守,对艺术理想的那份赤诚和倔强,和保持学海无涯的求知欲,才能以跨界融合的方式带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少明兄在之前的一个学术活动中分享过这座作品,给我感觉这是件奇观式的雕塑艺术作品。第一次在现场见到。感叹这是一座完成度非常高的公共艺术作品,构思源头是索菲亚公司常用材料“木”之年轮,以此发散衍变而成。但在现场,大家都有不同解读,有说像飞行器,有说像黑洞有说像蜂巢……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非常喜欢这种“误读”带出的不同感受。这归功于作品本身艺术语言的丰富和技术的高超,行走边上,一步一景。作品放置于索菲亚大厦一楼大堂内,暖金色的表面色彩处理犹如阳光般闪耀,大堂南北对流,若有风,仿佛雕塑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使这个空间充满灵性!作品内涵,尺寸,材质,与周围环境的契合度等等,《万象》无疑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堪称典范。

《万象》是我目前能看到的最复杂的一件现场实体艺术品作品,比先前看到的图片还要惊人、震撼!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由构思设计到制作加工是何等的费劲。作者原来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在公共雕塑艺术的创作中他这种跨界式的思维与理念和我们传统雕塑的构造思维在源点上有着本能的差异,是固然不同而且是别具一格的。意识上雕塑专业的思维考量大部分注重的是外部形态和空间的构造,对形体内部的空间处理欠缺了考虑,这种拓展延伸性的量化思维意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同时我还要表达的是——《万象》这个作品能以这种惊人的形态呈现出来,这与业主方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因为拔萃的艺术设计是天马行空的,项目方案的落地实施如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那你的构思想法就没有那么大的空间了,等于说我们在构思前的预判会直接影响到最终能呈现的效果质量,这是一种无形的抑制和禁锢!所以能和使用方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也是是一门艺术技巧,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分析,对方的信任与肯定就是给予了艺术家无限的自由与空间,就像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一样。

再补充一点是:在现场环境里面,作者能把那个光源处理的非常到位,就是把那种轨道式的定向光源及照明用在这个作品上,这种技能方式的运用对作品在环境效果的展现也是一个完整的补充,即现代工业技术的应用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启发作用。就是说我们有综合性的视野思维、能善于把现代的科技元素融入到艺术的构思中,那作品呈现的效果将更趋完美。

今天很高兴和广州雕塑界同行来到索菲亚总部大厦观摩邓少明先生历时四年创作,新落成的作品《万象》和《如意》,两件作品都很棒,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创作者也很有意义。

我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作品《万象》的视觉属性,《万象》视觉感受介于自然有机体与人工造物之间,它是用计算机软件建造设计模型,拥有非常复杂的构造,这些构造看起来极具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因手工打造又具有很多的偶然出现的变化,这些变化恰好打破了计算机模型设计单调呆板的局限,整体非常谐和耐克看,紫铜材质极具亲和力。

《如意》则是对传统题材形式的现代转译,形式新颖,清新自然,寓动于静,令人耳目一新,从这件作品也能看出邓少明先生的建筑专业知识背景。

这两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当下艺术家与企业家良性合作的典范,最后祝贺邓老师和柯总,也希望能再接再厉,再出佳作。

少明的《万象》作品小模型,在几年前的广州雕塑大展看过,当时就被作品造型的流动线条和细节的复杂性所吸引,作品有一种未来感。当时听他说想把作品放大,我说这个会很烧脑,而且估计找不到实施落地的厂家。当时我以为他只是这么说说而已,没想到前段时间得知他真把作品放大了,还发了些制作现场照片分享,虽然照片上看到的是半成品和局部结构,但我已经觉得很震撼了!直到前十几天前终于看到巜万象》作品在索菲亚大楼大堂落地。今天我来到现埸,感觉比看照片的视觉效果更强烈,而且作品在建筑空间里更加有张力,少明是学建筑出身,作品放大了以后更像一个仿生建筑的大模型,紫铜材质和锻造工艺和作品非常融合,给冷灰色的建筑室内空间带来了温暖感。配合移动的投射灯光,会使作品产生记录时间概念,我认为这是少明又一神来一笔!

《如意》我是第一次见的作品,作品安放在大楼门前广场黑包浅水池中,材质是镜面不锈钢,与大堂的《万象》互相呼应,感觉是一阴一阳,可能是《如意》是放在更开阔的室外空间和放在水池中,作为观者只能远观,所以显得《如意》更加整体,更加有建筑感。

这次来主要是向邓老师学习的。之前就看了邓老师发在朋友圈里关于《如意》和《万象》作品照片,当时就觉得作品形式非常新颖,做的非常的棒,很想有机会看一看实物。今天有机会来看现场,我是第一个报名的。现场看到实物确实很震撼。不由得心生感叹:建筑师的思维来做雕塑跟雕塑家做雕塑确实不一样!雕塑家一般是从外形出发,考虑更多的是外在的形体。而身为建筑师的邓老师这两件作品考虑的更多的是内在结构与逻辑,作品构思别具一格。对我很有启发,今天真是满载而归!

《万象》人间万象,万象皆缘。

世间的所感所悟,需要承载,少明兄的作品,以木纹年轮为切入点,通过对内空间的处理,应用光的变化,给人时刻都有不一样的惊喜,我想这正是作品的意义,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关于邓少明About Artist

2009年到2011年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高修班进修雕塑创作。

现为广州筑鼎建筑与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创作总监,

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高级建筑师

广州雕塑院客席雕塑家

广州市雕塑学会理事

邓少明工作室公众号:邓少ArtLab   

作为一个前沿的建筑师和艺术家,邓少明先生热衷于从事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雕塑创作等视觉艺术领域的研究,并以当下的社会视角对公共艺术领域进行探索公众号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