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银行 > 正文
哈?传小鹏联合大众,收购玛莎拉蒂!这得花多少钱?
来源:明镜汽车      2023-08-18 22:51:27
作者:张佳

编辑:山隹

小鹏要收购玛莎拉蒂了?这是 8 月 17 日,业内第一大传言。当天,有一位网友称:" 小鹏收购玛莎拉蒂基本实锤,内部会议也明确了新品牌的推出。" 消息一出,迅速引起热议。随后明镜 Pro 向小鹏汽车内部人士求证,对方无奈回复了一个表情包,表情包的内容是 :" 笑死,但没完全死。" 不久之后,小鹏官方也对这一消息进行辟谣称:" 有关传闻属于谣言,没有相关收购事项。"

尽管这一消息被辟谣了,不过,小鹏出手 " 收购 " 其实在一周前就有传言。在 8 月初,就有消息称小鹏会和大众联合收购一个欧洲品牌。不过,至于双方联合收购这个品牌原因却没有解释。正是这个传言,引发了后续收购玛莎拉蒂的新闻。尽管玛莎拉蒂在国内的存在感非常低,但要收购这样一个超豪华品牌,并不是小鹏这个还在大量亏损的企业能够承担得起的。


(资料图)

那么说一个现实的问题,收购玛莎拉蒂需要多少钱呢?

尽管玛莎拉蒂在中国混得差,但这并不代表其不值价。相反,在全球市场来看玛莎拉蒂还是风生水起。财报显示,2020 年 -2022 年,玛莎拉蒂销量持续增长,销量分别为 1.7 万辆、2.42 万辆、2.59 万辆。销量数字不大,但是也是 " 贼赚钱 " 的级别。来看其财务数据:2021 年 -2022 年,玛莎拉蒂营收分别为 20.21 亿欧元、23.2 亿欧元;调整后经营收入分别为 1.03 亿欧元和 2.01 亿欧元,调整后利润率分别为 5.1% 和 8.7%。

换算为人民币,一年利润不多也就差不多 15 个亿左右的小目标。而在今年上半年,玛莎拉蒂仍然保持着持续的增长。报告期内,玛莎拉蒂全球销量为 1.53 万辆,同比增长 42%,远高于 10% 的行业平均增速;净营收为 13.09 亿欧元,同比增长 39%;调整后营业收入为 1.21 亿欧元,同比增长 95%;调整后经营利润率提升至 9.2%。

经营态势一片向好的玛莎拉蒂,Stellantis 集团又怎么会放手呢?另外,在保时捷上市之后,玛莎拉蒂受到启发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也有上市计划。Stellantis 首席财务官理查德 · 帕尔默近期表示,如果玛莎拉蒂未来能够持续盈利,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运营品牌。Stellantis 官方也曾表示,未来玛莎拉蒂可能会独立出现在资本市场中。

再退一步来讲,即便玛莎拉蒂像 2018 年前后出现利润下滑,但这也不影响 Stellantis 集团的整体盈利。今年上半年,Stellantis 集团的业绩还创造了历史纪录,净营收入达 984 亿欧元,同比增长 12%;调整后经营利润达 141 亿欧元,同比增长 11%;调整后经营利润率为 14.4%;净利润为 109 亿欧元,同比增长 37%;工业自由现金流为 87 亿欧元,较 2022 年上半年相比增长了 33 亿欧元。

玛莎拉蒂品牌能够持续盈利、有上市计划,且有自身财力足够雄厚,Stellantis 集团出售可能性近乎为 0。而如果小鹏真要收购现在的玛莎拉蒂,得花多少钱?而小鹏是否有足够财力支撑这一收购业务?

从已经上市的超豪华品牌来看,法拉利上市时的发行价为 52 美元 / 股,之后数年间不断上涨,目前法拉利股价已经逼近 313.34 美元 / 股,市值达 678 亿美元。保时捷发行价为 82.5 欧元 / 股,且仅上市数日市值就超过了大众集团,目前已经上涨到了 104.85 欧元 / 股。

不管是阿斯顿 · 马丁还是法拉利,他们最初上市的时候,估值都超过 200 亿人民币,要完成收购难度非常之大。除非是大众出收,否则很难实现 " 蛇吞象 " 的操作。

而来看小鹏汽车,目前还处于持续的亏损之中。小鹏汽车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40.3 亿元,同比下降 45.9%;净亏损 23.4 亿元,同比扩大 37.4%;一季度整体毛利率为 1.7%,同比下降了 10.5 个百分点;一季度汽车利润率为 -2.5%,同比下降了 12.9 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小鹏汽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定期存款为 341.2 亿元。这一资金储备水平,支撑其度过短期的时间并不成问题。但是造车业务本身就是极度 " 烧钱 ",小鹏还需要在三电、自动驾驶和新品研发上持续地投入,即便加上大众新投资的 50 亿元,这时候抽出资金来买个超豪华品牌并不现实。

更何况,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小鹏自身最终能否活下来都是个问题,就谈不上抽出时间精力来管理一个超豪华品牌。就算是和大众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出资,要收购玛莎拉蒂也是难事。当然除非有地方资本支持,就像吉利当年收购沃尔沃一样。不过,和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样,即便是完成对玛莎拉蒂的收购,又怎么将其效益在中国实现最大化,并带给投资者回报?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典型 " 以小博大 " 案例—— 2009 年,蓄谋收购沃尔沃已久的吉利,举债以 1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20 亿元)的价格将沃尔沃收入囊中。要知道,2008 年,吉利的年营收为 140 亿元,净利润为 11.8 亿元,账面可流动的现金只有 6 亿元。

为了筹集资金,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只好砸锅卖铁筹钱,通过担保抵押筹集了 40 亿元,向银行和地方政府借贷了 15 亿美元,还出售吉利 15% 的股份获得高盛投资的 3.3 亿元;最后还向福特借了 2 亿美元,最终完成收购。如今,沃尔沃已经转危为安,并在 2021 年 10 月在瑞典完成上市,市值超 220 亿美元,相较买入时翻了 12 倍。

不过,如果吉利无法在约定时间中完成沃尔沃在大庆、成都等地的国产,最终其对赌也将失败,吉利也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推荐阅读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