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提到中国开源,大家会想到什么?
“追随者,而不是创造者”“国外一开源,国內就自主”“全球开源社区里的nobody”……如果你带着这些“刻板印象”,参加近两年国內的开源活动,极大可能会受到不小的震撼。
(资料图片)
中国软件从业者、企业和开发者们,从来没有停止奔跑,用一点一滴的贡献,刷新着中国开源力量在全球开源生态中的存在感。
可以肯定的说,如今的中国开源,早已不同往日。
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中国企业使用开源技术已经成为主流,中国开发者的源代码贡献量超过40%,GitHub上全球开发者超过1亿,其中中国开发者超过1千万,居全球第二位。
对中国软件开发者来说,开源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产业接受度、人才储备和开源意识都格外充沛。但同时,如何发挥开源价值,获得更大的回报,依然是很多人略感迷茫的问题。
这个阶段,让我想到了“新生代”这一历史时期。
6500万年前,第五次生物大灾变以后,地球的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地球上的生命试图重建一个稳定而繁荣的生物圈,整个地球开始呈现出新的样貌。而新生代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全盛的,是随着气候逐渐变得凉爽适宜,大面积地区被草原覆盖,使得新生命形式能够不断进化,填补生态位,最终让新生代的生物高度繁盛。
中国开源事业,也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培育适宜开源的气候环境,让技术应用因进化而迅猛发展,激发中国的创新活力。
繁荣的“新生代”,需要怎样的气候环境呢?我们可以从中国开源的晴雨中,感受一下。
晴看天:中国开源的新气象关于开源的概念和历史,近年来已经被反复科普过,一言以蔽之:开源是以理想主义为源起(自由开放协作),以商业化为蓬勃助力,汇聚群体智慧的软件开发模式。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开源的创新潜力和产业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几乎在每一个呈垄断性的软件领域,都会有对应的开源版本作为开放创新的源动力。
中国开源事业,经过多年孕育,也从混沌初开,迎来了一片广袤的晴空。
第一阶段:天地初开,理念认知期,使用开源。
从上世纪70年代到2010年左右的漫长岁月中,开源从“自由软件”的理念初兴,到商业模式日渐成熟,大型企业开始意识到开源的价值并积极投入其中,涌现出了安卓、红帽、GitHub等一大批商业成功的案例。而这个阶段,中国开源开发者很少,大多是以个人参与的形式,加入国际开源社区和开源项目中,广泛使用开源软件,更多是以学习者、追随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天光乍现,贡献生产期,贡献开源。
201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协作基础上,面向互联网环境的“开源范式”在中国快速成长,中国开发者开始在开源项目中产生大量贡献,中国企业也开始成为开源世界中的重要贡献力量。2017年,Github上的中国开发者规模就跃升到了全球第三位。
第三阶段:晴空万里,产业培育期,引领开源。
2020年至今,数字经济在中国快速推进,开源事业发展也格外迅猛,吸引了多方力量共建。
政策牵引,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开源发展。
企业拥抱,不同规模的中国企业都开始拥抱开源战略,大的有华为、阿里、腾讯,小的有各类软件开发公司和垂直云服务商,参与到国际开源基金会,贡献大颗粒的开源项目,开始做数据库、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等底层基础软件开源,项目初始就开始考虑要捐赠给CNCF、阿帕基金会等,组成了一支立体化的产业梯队。
社会共识,开源不再局限于自由软件价值、商业价值,开始释放出“创新源动力”的社会价值,吸引各方投入开源、捐赠开源,大量社会资源涌入。多重合力之下,中国开源产业格外蓬勃,中国面孔开始在各类开源基金会中,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
从现状来看,中国开源走过了洪荒岁月,终于打开了一片广袤的产业天地,迎来晴空万里。
那么,这三五年的迅猛发展,是一时运气吗?换个角度问,中国开源崛起的基础,是真实稳固的吗?能支撑接下来的产业高速增长吗?
答案是:yes。
中国开源的崛起,有四块基石来作为支撑:
第一,数字化的市场需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认为,在确定性的创新和面对明确用户时,更适合自上而下的工程范式,可以满足软件开发的时间和成本控制需求;而不确定的创新,需要自下而上的开源范式,通过群智涌现来创作源代码。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的现场演讲)
如今,各行业都需要能够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其中有非常多的空白地带和新技术,传统软件工程的开发模式由某一个企业主导,是很难充分探索的,必须通过开源“报团取暖”,发挥群体的智慧,探寻更好的、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软件技术。
第二,软件铸魂的必要性。
数字化时代,“软件定义一切”,国际开源协议需要存在不可预估的潜在风险,将数字世界的软件之“魂”留在中国开源平台上,变得格外迫切。更多开发者、参与者开始挖掘国产化商业机会,给中国开源生态注入发展动力。
同时,中国企业也正在补全基础软件等关键环节,以前中国企业参与开源,大多是偏上层应用的项目,现在开始做底层数据库、操作系统等更难的事情,这也对国产软件行业起到了支撑作用。
第三,开源产业化的成熟。
开源一定要有产业化的基石,形成商业回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中国产生了大量先进的解决方案,被贡献到开源社区,或直接开源开放出来,让开源成为中国软件服务行业新的市场撬动点。我们曾采访过一位投资人,对方表示,目前软件领域的ToB创业项目,如果还以闭源的方式做,几乎没有公司愿意投。可以说,开源正在展现出清晰的商业价值,让开发者有更充分的理由加入开源,收获成功。
第四,开源人才的大量供给。
大量外企和国内企业的开源岗位,培养了一批开源人才,开源开发者增速很快。中国年轻一代的开发者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交际能力,开始主动融入Github等全球协作,参与到开源项目。
回看来路,会发现中国开源是站在全球开源前辈和技术高台上发展起来的,用全球开源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好,再将创新反哺给世界。
望向前方,开源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石,带动国产软件行业进一步兴旺,下一程风光无限。
雨看路:新生代,新阶段,新问题迈入新生代,万物将兴,灵长类觉醒,产业欣欣向荣之际,中国开源接下来是否就一片坦途,没有阴霾和隐忧呢?
新生代的全盛时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气候条件合适的前提下,新生命才得以不断进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开源的高速发展,当下仍有一些前置条件,是不足的:
首先,低水平的重复造轮子太多,有竞争力的技术新物种太少。
一个热带雨林里不能都是兔子、蜂鸟等小型物种,也要有老鹰、大象、犀牛之类的“大型生物”。目前,国內开源中低水平的“重复造轮子”很多,而且低水平的重复太多。大量开源项目集中在应用软件等上层,开源软件发布平台SourceForge托管的项目中,66%没人下载、没人使用,持续被关注的开源软件很少。真正具备应用价值和竞争力的基础软件,底层创新和开源项目,还是不够多。
其次,“可信”有余,“创造”不足。
国产开源软件的机会,很大程度集中在国产化替代和“信创”。中国开源软件的自主可信度自然是极高的,但更多着眼于达到国际同等水平,在创造力、创新性方面要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需要进一步聚集力量,向根技术、元创新使力。
另外,开源之路清晰,商业之路模糊。
掌握了开源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商业空间吗?也未必。
一位国产软件公司的创始人曾告诉我,他们是做海外SaaS服务的,在当地人生地不熟,基于一些影响力大的开源项目源代码上进行开发,可以快速打开知名度,了解开发者的习惯,更快让客户接受,为商业化加速。但是开源并不是商业化的护身符,不一定开源了就能挣钱,企业的本质还是做好软件和服务,而且开源项目的分支多,各种版本的发布、跟进、迭代对企业来说也是成本。想要真正让开源释放产业价值,实现商业化,仅仅开放源代码是不够的,产品的打磨、商业资源的对接、软件的更新迭代等,需要更长周期和精细化的扶持。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中国软件工程师规模很大,但新型人才数量不足。
或许很多朋友认为,中国有几百万软件工程师,应该不缺乏开源人才,其实不然。
一方面,开源概念迄今已经五十多年,中国开源的活跃也就是这三五年的事情,所以对开源的认知、协作的信任度、参与途径的门槛等,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我们接触过不少零基础AI开发者,或者其他行业从业者,一开始都没听说过开源社区,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学习。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与产业结合,传统的人才供需关系被改变,新型人才缺口则被迅速拉大。今天,软件工程师不只要有编程的技能,还要将创造性作为职场竞争力的核心,理解企业需求与业务场景。而创造力的培养,技术和应用场景的结合,对传统教育是极大地挑战。
以上这些问题与挑战,可能只是中国开源在新阶段的一些侧面与缩影,而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需要的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逐一突破,而是政产学研用各个角色都参与其中,营造一个适宜中国开源繁荣的整体气候与创新氛围。
晴雨皆悦目,途远亦须行无论如何,经历了学习开源——使用开源——贡献开源——引领开源的过程,中国开源事业渐入佳境,前进的方向是不可能回退的。那么接下来,只有加速营造一个适宜的气候,让“新生代”的开源生态繁荣起来,演化出一个又一个新物种。
繁荣生态能够做的事情有很多,这里我们希望强调一个最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开源平台。
重复造轮子、缺乏重度创新、开源商业化不清晰、人才不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缺乏一个平台,可以将政产学研用各界力量汇聚起来,集中力量把该做的东西做好、做到极致。
当中国开源发展到了高水平阶段,一定要有一个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开源平台。
这样的平台,需要具备几个特质:
1.开放,开放,更加开放。一位开源老兵表示,国內开源平台要做大,还是应该把格局放的再大一点,把开放做的更加极致一些,让开发者没有后顾之忧,来去自由。企业是开源的生力军,目前中国企业之间各玩各的,相互协作还不够,更宽广开放的心态,才能把生态构建起来。
2.技术上做的足够好。引领开源,也需要专业的能力,需要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做的足够好,持续创新,为开源平台带来高质量、高效率的贡献。尤其是云计算、AI等领域,借助开源快速迭代,满足国际化、技术主流市场的技术需求,开源平台扎根在中国,未来可以面向全球,把国际的开发者吸引到中国来做贡献。
3.社区友好度。有位资深的软件开发者告诉我:“什么是好的软件?开源之后社区热闹的软件,就是好的软件。”对于开发者来说,初期需要较低的学习门槛,流畅易用的开发工具,强大的社区资源和高效反馈的讨论环境,来帮开发者快速上手。到了商业化阶段,需要面对客户,了解需求、梳理痛点、定义产品,这个过程倒逼开源的开发者跟客户打交道,社区中企业的参与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快地适应市场、对接资源,完成商业转化。
中国开源跨越第一周期,已经不是有和无的问题,开始呈现出全新的样貌,需要开始回答更高阶的问题:项目数量多少、代码质量如何、影响力多大……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面对的是晴天雨天,中国开源的步履始终不停,一步一个脚印的寸进,终于抵达了新生代。
数字时代的开源舞台,中国面孔已经站到聚光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