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太和街道在探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照群众文化需求,积极挖掘辖区资源,以“党建”引领非遗资源在基层整合,用“文化”带动社会力量在基层汇聚,定期多形式开展非遗文化活动,使非遗有机融入居民生活空间,推动非遗活动从“进”到“在”,最终转化为非遗“住”太和的良好局面。
街道非遗活动现场供图
在长期开展非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太和街道对本土非遗资源以及辖区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最终敲定建成1个非遗分中心,设立2个非遗制度,引进挂牌8家非遗工作室,打造8所非遗传习基地,联络7处非遗活动基地,建设形成“12887”非遗活动阵地和“12887”非遗工作机制,并紧密联结辖区公共单位,通过非遗工作室在辖区机关、学校、企业、楼宇、院坝组成的“12887”非遗活动阵地内轮值开展非遗活动,实现非遗“五进”,让非遗活动阵地月月有活动,实现非遗文化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太和街道设立机制,通过非遗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立足实际,研究确定非遗工作计划及非遗轮值活动的相关事项。根据非遗工作室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测评,结合群众反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比,公布并张贴考评结果,以此促进非遗工作室持续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
街道先后引进乌铜走银丁大为工作室、现代民间绘画王刚工作室、绞胎炻器白忠贵工作室等,为辖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非遗文化活动。同时紧密联系其他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参与主题月非遗文化活动,进行志愿服务;引导带动辖区居民从活动参与者转变为非遗爱好者,进而成为非遗活动志愿者,实现了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的良性互动。
非遗活动志愿者参与非遗活动供图
今年,太和街道积极探索引导社会组织、优质单位、居民群众、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辖区文化建设,实现非遗展陈“数智化”,并外摆非遗产品,设立非遗产品展陈售卖点,利用阵地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促进辖区非遗资源转化为收益。
据悉,截至目前,太和街道已陆续开展免费惠民的非遗主题活动106场,吸引参与活动群众过万,同时,太和街道联合非遗传承人成功打造“太和·瓦猫”这一非遗文创产品,助推太和非遗生产性保护迈上了新的台阶。
云南网记者杨苑通讯员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