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全球资讯:滴滴另一支队伍崛起
来源:投资界      2023-04-19 06:10:46

时隔1020天,滴滴自动驾驶交卷了。

“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北曜Beta’激光雷达、三域融合计算平台‘Orca虎鲸’、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量产车型2025年接入滴滴网络混合派单。”蛰伏了近三年的滴滴自动驾驶,一口气交出了一连串成绩单。


(资料图片)

这距离滴滴自动驾驶成立也已过去7年。2016年,带着探险无人之境的使命,滴滴自动驾驶部门正式成立,并在三年之后升级为独立公司。2020年,滴滴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宣告着新征程的开启。

如今三年已过,滴滴自动驾驶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用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的话来说,“团队差不多翻了三倍,涨到将近1000人,车升级了一代,算法迭代了无数代。”但这对于滴滴自动驾驶而言,还远远不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如滴滴出行CTO兼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所言,从踏上自动驾驶这片神秘大陆的第一步开始,不仅要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更要为长期奋斗做好充足的心理和资源准备。

而在滴滴自动驾驶的眼中,未来已来。

滴滴自动驾驶背后的故事

滴滴自动驾驶已驶入第七个年头了。

时间回到2016年,彼时的滴滴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成为了共享出行的破局者,将数以万计的乘客与司机连接在一起。而作为滴滴CTO的张博同时也在思考,“下一个交通产业的重大变革到底是什么?如何做才能让出行更加美好?”直到他看到自动驾驶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滴滴出行CTO、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

张博为此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跟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工程师交流,并收获了两个关键认知——首先,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大概需要十年时间,逐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既不可能两三年就量产,也不会是遥遥无期;其次,可选择的最优路径是进入到类似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提供一种“人类和机器人的混合网络”,这从而给用户提供稳定、高效且更加安全的出行服务。

于是,由张博牵头组建,滴滴自动驾驶部门也在同一年宣告成立,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据悉,这个代表出行未来的部门还有个浪漫的名字——Voyager(航行者),意味着滴滴的这群探险者们要去往无人之境。

时不我待,滴滴自动驾驶团队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之中。2018年8月,滴滴自动驾驶迎来一次大考——北京T3级别的路测资格考试。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滴滴顺利拿下当时号称最难、北京最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路测牌照,也是首家获得此牌照的移动出行企业。

时隔一年,滴滴宣布将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意味着滴滴自动驾驶业务新阶段的开始。十个月后的2020年6月,上海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载人示范应用启动,滴滴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尽管当天正值大雨天气,但滴滴的测试车辆依然顺利完成左转、掉头等动作,这也标志着滴滴自动驾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尽管杀入赛道时间并不早,但异军突起的滴滴自动驾驶仍获得一众VC/PE的青睐。公开报道显示,自成立至今滴滴自动驾驶已获得数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8亿美元。

行至当下,滴滴自动驾驶已经在广州、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共拥有超200辆自动驾驶车,团队规模也从三年前的300多人翻了三倍,扩大至近1000人。作为网约车出行服务的补充,滴滴robotaxi车队的送驾里程、送驾时长、每小时单量等体验和效率指标都在持续向网约车靠近。以送驾时长为例, 2022年这一数据为网约车的1.35倍,如今则提升到了到了网约车的1.19倍。

毫无疑问,一只自动驾驶独角兽正向我们踏步而来。

无人概念车、激光雷达、计算平台

滴滴自动驾驶“全家桶”来了

“滴滴自动驾驶已经搁浅”,是过去这一千多天里出现最多的声音。

但事实并非如此,滴滴自动驾驶非但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还带着出行新物种走到了台前。作为滴滴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它的创意源自家喻户晓的电影《阿凡达》。电影中有一棵通灵的巨树Eywa,它可以连接所有的族人,并把他们的意识上传,能够理解和沟通每个人的所知所想。

在滴滴自动驾驶COO孟醒看来,这其实就是团队对服务的原型认知,即在没有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人们能不能感知、理解、沟通甚至分享?他表示,之所以起名叫DiDi Neuron,因为neuron是身体里的神经元,是感知的最小单位,而正是由于neuron在人们身体每一个部分都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产生共情。“共情共鸣、无处不在,这两个关键词是设计DiDi Neuron的时候最重要的出发点。”

滴滴自动驾驶COO 孟醒

那么DiDi Neuron究竟新在何处?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汽车不同,Neuron取消了驾驶位,最大限度解放了乘坐空间。在车辆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相较普通网约车内部空间提升50%,腿部空间提升86%,乘客甚至可以在车内“一键躺平”。

虽然没有了司机,但这并不影响车辆与用户、外界互动。具体来看,Neuron独创了车内机械臂,可以为乘客提供提行李、递水、叫醒等服务。车内搭载大屏交互系统,设计了会议、游戏、影音、街景介绍、氛围选择等模式,覆盖乘客的不同需求。

车外则创新性用智能交互五联屏代替了传统车灯,能更为直观、便捷的地显示车辆转弯、到达、充电等状态。此外,顶翼门+侧滑门的设计,在提升开关门安全性的同时,也增加上下车舒适度,让开门时的高度超过2.5米。换言之,每一位乘客都能挺直腰板上车。“我们用neuron这款概念车,回答了乘客需要什么样的robotaxi服务。”孟醒表示。

当然只是发布一款概念车,对于滴滴自动驾驶而言还远远不够。众所周知,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眼睛,尤其是L4级别不可或缺的核心传感器。这一次,滴滴自动驾驶与北醒联手打造了“北曜Beta”,是国内首个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拥有每秒300万高点频、超512线、横向120°及纵向25.6°的超大视场角等性能特点。

滴滴推出“北曜Beta”激光雷达

自动驾驶不光要有“眼睛”,还需要高性能的“大脑”做出决策,于是“Orca虎鲸”来了。这是滴滴自动驾驶研发的量产化三域融合计算平台,将智能驾驶域、智能座舱域和网联域三域融集成至一体。相比于上一代硬件,虎鲸计算平台成本下降88%,整车空间体积减少74%,核心元器件数量减少了61%,线束数量减小了33%。如此一来,自动驾驶车的后备箱能再多容纳一个20寸行李箱,同时整车装配时的人效比提升7倍。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的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已在路上。据孟醒透露,滴滴自动驾驶正在结合新能源整车企业能力,共同定义和量产无人驾驶新能源网约车,已在Robotaxi产品定义、车型平台选择及座舱与智驾系统开发等方面合作。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滴滴自动驾驶首次将L4级技术拓展至干线物流货运领域——滴滴自动驾驶货运KargoBot正式亮相。

当前货车领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司机缺口还在持续扩大。基于此,滴滴自动驾驶技术选择赋能货运领域,目的便是提升货车的自动化能力,实现卡车的无人化。目前KargoBot拥有超过100台自动驾驶卡车,已在天津和内蒙之间开始了常态化的试运营。截至今年3月,KargoBot累计物流收入已经突破了1亿元。

早在2019年,张博就曾判断:自动驾驶要实现技术落地,必须要集齐“四张牌”,分别是共享出行网络、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厂商和Tier 1的支持以及足够的资本支持。现在,滴滴自动驾驶“四张牌”都已集齐,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等待时间的验证。

又一条超级赛道,

滴滴自动驾驶,凭什么?

眼下,自动驾驶企业的淘汰赛已经行至中场。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网约车。IHS Markit也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总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或达60%。

可以看出,Robotaxi依然是自动驾驶行业最具有想象力的赛道,同时也是真正变革未来出行的服务之一。显然,没有玩家会不想去分一杯羹。

进入2023年,Robotaxi赛道也显得尤为热闹——3月,文远知行在无锡市经开区落地了近50辆小巴,将通过6条线路提供自动驾驶小巴微循环公交服务;同月,AutoX获准在上海浦东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范围内,开展全车完全无人Robotaxi服务;4月,小马智行也宣布全新一代 Robotaxi 车型成功在北京首发上路……

那么一直坚守在牌桌上的滴滴自动驾驶,要靠什么才能胜出?

毋庸置疑,安全是悬挂在每一家自动驾驶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技术只是基础,只有当车足够智能和安全的时候,才能投入使用,也才能真正达到纯无人的理想状态。

回想2020年在上海,滴滴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彼时测试车辆的主驾和副驾各有一个安全员。而到了今天,滴滴自动驾驶在广州开始落地后,车辆的主驾已无需安全员,测试场景也较三年前更为复杂和丰富。

据孟醒介绍,滴滴自动驾驶有一个衡量安全性最重要的指标MPCI(安全接管里程),这一数据与三年前相比已经上涨了100倍,主责安全事故0起。同时在去年12月,由滴滴自动驾驶牵头的《自动驾驶道路安全等级分级方法》团体标准,已获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批准正式发布。“我们希望把安全能力、标准再往上提高一个台阶,不光用自动驾驶技术准则来要求自己,还要参考网约车的安全标准去设置。”

如果说安全是自动驾驶的第一阶段,那么“服务”则将成为第二阶段的关键词。

滴滴自动驾驶发现,在众多用户的反馈中,夜间和凌晨仍然有使用自动驾驶服务的需求。因此今年年初,滴滴自动驾驶在国内率先推出了24小时无间断自动驾驶服务。而随着自动驾驶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用户对于设置更多站点的需求也就更强烈。为此,滴滴自动驾驶用一年时间打磨,将车辆泊入能力提升到96%,只要车辆在空隙的地方就能停进去,从而尽可能的布局更多道路场景下的站点。

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滴滴自动驾驶目前在上海服务区域覆盖嘉定新城、嘉定安亭老城区,场景已经从最开始相对比较宽的马路、会展中心、酒店拓展到了包含众多商业综合体的区间,既有工厂、各家车企总部的办公区域,还有酒店、学校。而在广州,滴滴自动驾驶的运营区域也已覆盖花都区的写字楼、星级酒店、景区、学校、购物中心、小区等典型商业区和生活区。

而在这其中,混合派单是滴滴自动驾驶最不容忽视的核心优势。具体来看,当乘客从滴滴APP发出一个出行需求,滴滴自动驾驶的后台可以迅速做智能判断。在自动驾驶的安全阈值内就会有自动驾驶的车来去接单,如果超出自动驾驶安全阈值,就可以派司机在滴滴网络平台上进行接单。从用户的角度而言得到了一个统一的体验,但自动驾驶永远行驶在安全的范围阈值之内。

与之对应的,着眼于大规模的网约车运营场景,滴滴自动驾驶还打造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能自动化满足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需求,自动出车、接单、回港,机器人还可智能化地对车辆进行冲洗、充电、检测,停放等,全流程自动化率已达90%。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滴滴自动驾驶发布会当天,滴滴出行CEO程维坐在了第一排,看完了整场发布会。犹记得多年前,程维回顾创业历程时曾提起一幕:他起初咨询了周围很多人,结果几乎每个人都说他的想法不靠谱。但他却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创业的第一关,只有闯过这一关才可能成功。

对于滴滴而言,做自动驾驶同样如此。既然选择了无人到达的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