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我不想潦草地告别新冠_天天播报
来源:投资界      2023-05-08 06:14:48

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意味着,现在是各国从应急模式过渡到与其他传染病一起管理新冠疫情的时候了。


【资料图】

新冠大流行终于被官宣“结束”,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但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段记忆仍是一根隐秘的刺,回避或忘却都不会让其消失,它只会在我们假装麻木的时刻反复刺痛我们,警醒我们:这一切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新冠,每个人都可以写上一段只与个体感受相关的回忆录。它可能是街头满布的场所码,筑得比人高的水马墙,灯火通明的发热门诊,或是一条又一条仿佛永无尽头的验核酸队伍。与之相伴的,是一段段煎熬、恐惧或侥幸的真实记忆。

过去三年,我们调侃过。给头像戴上口罩,给表情包P上核酸报告,曾经都是疫情生活中*的自我排遣。

我们慌张过。楼下的市场突然被封,警戒线一直被拉到视线不可及之处,红码猝不及防地呈现在我们的手机上。

我们也痛苦过。截至目前,新冠已经造成全球超过690万人死亡。不断跳跃攀升的疫情地图,曾经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这一场病毒大流行,不只是人类跟疾病抗争的印记。

因此,新周刊编辑部尝试让每位编辑记者回溯最难忘的一个瞬间。这个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因为过去三年就像是一条浑浊不清的时间长河,所有人都光着脚丫趟过。要回望并细看踩过的每一块石头,是需要勇气的。

△2020年2月2日,纽约时报广场。/萧奉

△2020年2月3日,纽约肯尼迪机场,各大航司开始严查中国游客护照及行程。因家属为湖北籍,我们无法登机回国。/萧奉

△2020年2月6日,东京成田机场,工作人员开始戴上口罩。/萧奉

△2020年2月,儿童口罩难抢,为了出门给婴儿打疫苗,用大人的口罩缝了小孩口罩。/西西

△2020年3月,在广州飞往上海的航班上,有乘客全副武装防范新冠病毒侵袭。/小飞侠

△2020年3月,开春之后,国内航班上的乘客都戴上了口罩。/小飞侠

△2020年5月某深夜,母乳期因乳腺炎发烧去医院,在临时大棚里等待两三个小时后,拿到核酸结果再就诊。/西西

△2020年7月31日,价值1700元港币的核酸报告,人生中做过最贵的一次核酸检测。/良豪

△2020年7月,在长达半年的封禁过后,电影院等封闭场所逐步恢复营业,跟朋友一起去看了“单人单座”的《寻梦环游记》重映。/阿被

△2020年8月5日,深夜看急诊,紧急做咽拭子,才能进去陪护。/萧奉

△2020年9月8日,伦敦阶段性开放,政府推出了周二外出就餐半价优惠的补贴,剧院和酒吧云集的Soho区重新热闹了起来。因为政策仍然不允许室内堂食,餐厅就把桌椅都摆到了室外,一派露天流水席既视感。/阿基拉鱼

△2021年2月5日,广州某核酸检测公司,核酸检测数开始多了起来。/萧奉

△2021年4月12日,广州市越秀区下塘西路管控区,核酸每日一测,以确保阴性。/小飞侠

△随处可见的隔离区。/西西

△2021年6月28日,大三步入实习期被疫情封控在学校,收到来自各界的物资补助,袋子上还扣了“平安”二字。/爆炸乐观

△2021年11月10日,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某写字楼楼顶,一位打工人在楼顶睡午觉。/小飞侠

△曾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绿、蓝、黄、红。(左右滑动查看)/阿瑞,晓洋,赵皖西,西西,Gillian

△2022年8月2日,我抵达武汉高铁站,出站口按旅客来处做了精准分类,分批验核酸。虽然指向明确,但这次出站仍然花了近一个小时。/花菜

△2022年11月10日,广州海珠区客村立交桥。海珠区实施交通管控,只进不出。/林泽君

△2022年11月11日“二十条”发布后,去药店为家庭日常药箱做准备,发现很多人也一样。/阿瑞

△2022年11月12日,广州海珠桥,海珠区实施临时管控,执行只进不出,一江之隔,两岸生活各不同。/林泽君

△2022年11月广州封控期间,每日的“放风证”。/颖宝

△2022年,北京多区开启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在完成核酸检测后,我们会领到专门的核酸贴纸,作为出入小区的有效凭证。经过几轮的“三天两检”后,贴纸已经贴满了手机壳。/那子

△2022年11月,海珠封控期间,睡在猎德大桥下的人。/K

△2022年11月15日,广州海珠区临时管控区内的人们,在水马墙附近“交易”。/林泽君

△2022年11月中旬,海珠封控区的街坊,靠着墙外掌柜们挂出的手写招牌,度过不少寂寥时光,“一叫就来”“即叫即到”的一碗粥粉面,就是广州人的日常慰藉。/星星

△2022年11月20日中午,被转运至家附近的酒店,排队上车的队伍中有一名小朋友,穿着宽大的隔离服,倚在路边石墩上,不肯上大巴。/萧奉

△2022年11月24日,楼栋封控来得猝不及防,早起室友上班发现单元楼大门紧闭,被劝回的她只能匆匆在门内拍下缠绕在门外的铁链和值班的“大白”。/蕊

△楼内感染新冠的人越来越多,室友从抖音学了一套防感染采样“装置”。/阿祯

△2022年11月27日,广州,Tony老师在珠江边摆摊,为在家闷了好久的街坊理发。/ bluewing

△2022年11月底,酒店隔离期间,工作人员每天上门做核酸及监测体温。/萧奉

△2022年11月20日至29日,因成为时空伴随者,健康码变红,被转移至酒店隔离,这是隔离期间的餐食。/萧奉

△2022年11月26日早上8点半,下一站是嘉禾望岗,一人承包一个车厢。/晓洋

△去年今天的电影院。疫情期间看电影,仿佛一直在“包场”。/陆一鸣

△2022年11月29日领到解除隔离通知书,次日广州发布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萧奉

△2022年11月30日下午,新港西路的交警正在“倒水”,清理路上障碍恢复交通。/林泽君

△2022年11月30日晚,海印桥底滨江东路,“疫情防控交通管制”关卡一夜撤掉,蓝色铁皮堆在路边还没来得及清理。/晓洋

△2022年12月,五羊邨。广州宣布解封后的第二晚,夜色中沉默的核酸亭。/K

△2022年12月22日,广州一家药店贴出“无货”通知,最难买的是布洛芬和温度计。/林泽君

△2022年12月,家里人阳了,各占一个卧室,我和女儿只好把自己隔离在客厅。/西西

△2022年12月24日,大概很多人阳了之后都吃过的盐蒸橙子。/花瓢白

△2023年2月2日,被拆除的疫苗接种点,不知道去往何方。/brotherkai

△2023年4月17日,杭州萧山机场,早晨5点52分,出发大厅已经熙熙攘攘。世界恢复了流动。/萧奉

△2023年5月2日,上海草莓音乐节现场,不戴口罩的年轻人们。/林泽君

昨日,张文宏发了一条长微博,称一刹那“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

的确,新冠的大流行时期已经过去,恢复对正常生活的追求确是当下最重要的事。那么,对痛苦的回忆、反思和复盘,有意义吗?不隐晦地告别,重要吗?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所经历的不只是一场单一的公共卫生危机,即便如今被官宣“结束”,人们长达三年的心理危机也未必已经解除。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并没有真正走向结束,新冠的影响依然存在,“二阳”仍在发生,新冠后遗症也不可忽视,而且在刚结束的世卫组织发布会上,谭德塞称新冠在上周仍然每三分钟就夺走一条生命,全世界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重症监护室里为他们的生命而战。

它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是不容忘却的回忆,不应被潦草画下句号。习惯性回避或选择性“失忆”,只会在未来换来更多习得性无助。

它所种下的隐喻,也会持续留给世人警示。因为痛苦或许会沉淀,但它不会消失。

校对:向阳,运营:小野,排版:晏非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周刊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