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张忠德,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医辨治肺系病及疑难病,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见解;善用“平调五脏”治疗内科及妇儿疑难杂症。在患者疾病康复方面,善用个体化药膳进行预防与治疗。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基本资料】
马某,女,时年81岁 ,初诊: 2001年12月8日 。 10余年前开始出现眩晕、双下肢水肿,多次住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考虑为“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间断住院治疗,5月前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明显加重,无法自行行走,需借助轮椅。2周前患者再次就诊于广州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但收效甚微,仍觉头晕,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站立不稳,行走需两人搀扶,疲倦乏力,遂坐轮椅至门诊就诊。 【 首诊证候 】 症见: 眩晕,耳鸣,心悸,面色㿠白虚浮,眼袋大,倦怠乏力,语声低微,双手手指及双下肢肿胀,行走无力,纳差,睡眠浅,容易醒,小便可,大便2~3天1次,成形而不干结,唇色淡白,舌淡,胖大,边有齿印,苔白水滑,脉沉细。查体:体型肥胖,双手手指、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 辨证论治 】 西医诊断: 1、慢性心力衰竭;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高血压;4、糖尿病。 中医诊断: 1、眩晕;2、水肿。 辨证: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治法: 温肾健脾,祛湿利水。 处方: 金樱子15克、首乌藤15克、天麻15克、白术20克、桑寄生15克、麦芽30克、茯神20克、黄精15克、太子参20克、丹参20克、酸枣仁15克,共7剂。水煎服,日1剂。 【 随诊过程 】 二诊:2001年12月15日 诉服用上方3剂后,胃口明显好转,服用第4剂后,已经可以自己拄拐短时行走。今诊由家人搀扶,自行走入诊室,症见:眩晕、耳鸣好转,精神可,双手指及双下肢无明显肿胀,面色仍有㿠白虚浮感,纳眠可,大便2~3天解1次,唇色淡白,舌淡,胖大,边有齿印,苔白水滑,脉沉细。 上方去金樱子、茯神、黄精等;白术改为炒白术30克增健脾益气、气化下焦之力,桑寄生加至20克加强祛风湿、补肝肾,首乌藤加至20克、酸枣仁15克,两者共奏养血安神之效,麦芽减至20克,加厚朴、枳实、麦冬各15克以理气润肠通便,制何首乌15克补益精血,甘草5克健脾益气、调和诸药。共7剂。 三诊:2001年12月22日 偶有眩晕,耳鸣较前明显缓解,口干,无心悸,双手指无肿胀,双下肢肿胀明显缓解,纳眠一般,夜尿2~3次,大便烂,唇色转红,舌淡红,胖大,边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细。上方去厚朴、枳实、桑寄生、天麻、制何首乌、首乌藤等;生甘草改为炙甘草,并加大剂量为15克以增强补益脾气之力,炒白术减量至20克恐其温燥伤津,北沙参15克、黄精15克益气养阴,黄精同时可固肾;山药20克调脾护胃,兼可补肺益肾。共7剂。 四诊: 2001年12月29日 因2日前睡眠不好,再次开始出现眩晕、耳鸣,稍倦怠,面㿠白虚浮,眼睑浮肿,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润,脉沉细。查体:双手、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上方去北沙参、麦冬、山药、炒麦芽、太子参等;加天麻15克平肝息风,泽泻15克渗湿利水消肿,茯苓20克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黄芪、党参各20克健脾益气,砂仁5克(后下)、陈皮10克化湿行气,黄精加大剂量为20克益气养阴、健脾养肺固肾,菟丝子15克补益肝肾,当归10克和血补血。共7剂。 患者因事未能复诊,继续自服上方十剂。 五诊:2002年1月19日 精神好转,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润,脉沉细。上方去炒白术、党参、黄精、菟丝子、陈皮、泽泻、当归等;炙甘草改为生甘草5克,炒麦芽20克固护中焦,砂仁(后下)加至10克增强温中行气化湿之效,黄芪减为15克、加太子参20克益气养阴,女贞子15克养肝阴,桑寄生15克补肝肾。共7剂。 现患者眩晕耳鸣很少再发作,水肿消退,仅面色尚有虚浮感,精神可,可自己行走,仍定期门诊复诊中。【按语】
《寿世保元》云:“殊不知老年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至于视听不至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志,身体劳倦,头目昏眩,宿疾时发,或秘或胁,或冷或热,皆老人之常也。”本案患者久居岭南,脾气素虚,运化无力,水湿内生,气血不足,则乏力、心悸、大便难;髓海空虚或水湿上犯清窍,均会引起眩晕、耳鸣。耄耋之年,肾气渐衰,又因肝肾同源,肝肾同虚,阳虚为主,下虚摄纳无力,则肝风动,清窍蒙,加重眩晕耳鸣;下虚气化无力,水湿泛溢,故肌肤浮肿。其虽五脏均虚,但仍以脾虚为主,《金鉴》记载:“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木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当补益中气……开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其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故治不宜急躁,当缓缓图之,后天脾土得以健运,气血生成,水湿得化,方为正治。
在各诊的治疗中,尤为重视温脾、固脾、调脾、补脾,故本案患者各诊次中多用三仙、六君子汤加减;水湿为脾胃不足、阳气亏虚所化之标,固本之时摘取五苓散之一二祛之,温阳之品如菟丝子、桑寄生、金樱子等温化之;但临证中亦应考虑到肝心肺肾的有余与不足,或补或泻。
(本案编者: 张溪 副主任医师)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
【来源: 张忠德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医学指导:张忠德 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