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日前,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正式启动,在此之前,基药目录调整、第九批集采也箭在弦上……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创新变革、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
中国医药产业在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药品监管制度改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客观数据统计分析上,还是从主观感受上来看,业内外都能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医药产业的翻天巨变。特别是在创新药研发这一药品供给端的变化,其显著性显而易见。从宏观趋势来看,中国近10年的创新药产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升级。在过去10年中,中国无论创新药项目的数量和临床试验数量都大幅增加,同时在靶点的创新性、药物形态和技术的多样性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些变化使得中国创新药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创新药产业在近1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自2015年以来,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使得药品审批时间大大缩短,创新药上市时间也得到了显著缩短。同时,中国创新药产业在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等方面的数据也呈现出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近日,在2023米思会上,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林建宁表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与2019年相比,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增加5202.8亿元,三年年复合增长率为6.8%;利润总颜增加1169.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2%;出口交货值增加1171.8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2.3%。中国医药产业在大变局中彰显朝阳产业的特质。
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及充裕的现金流是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2023年已然开过半,大浪淘沙始见金,在竞争激烈、富有挑战的医药市场中,市场更关注哪些企业和赛道?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下,哪些企业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
药品审评申报进入良性循环据米内网统计,从2013至2022年间国内申报上市受理号的申报类型发现,创新药/原研药与改良型新药在申报上市的受理号中的占比提升非常明显,由2013年的不足5%,上升至如今每年申报上市的受理号中10%至20%的比例为创新药或改良型新药。特别是化学创新药/原研药的占比,2016年以后较2015年以前增长了5-10倍。
此外,过去10年,CDE累积承办化药和生物药1类新药申请5752件。在2015年药政改革启动之后,创新药IND申报数量随着激励政策的逐渐明朗开始增加,在2017年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拐点,并且国产创新药的申报数量增长明显。2020年起,生物药1类新药申请出现明显增加。而从首次提交IND的药物的类型上看,化学小分子药物研发仍然是主流,近10年都超过了50%,但是整体趋势上看,生物药创新药IND数量出现明显抬头,主要是国内企业在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小核酸药物等前沿疗法上紧跟国际前沿,维持着较高的热度,截至2022年,生物创新药与小分子创新药首次IND的占比已经接近1:1。
随着创新药IND申报的不断增加,进入临床阶段的新药数量也有明显提升。米内网临床试验公示库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之后在CFDA临床试验公示平台登记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2021年1/2/3期临床试验登记数达到1418,同比增长超过40%,2022年临床试验登记数亦超过1400个,形成新常态。
从试验阶段来看,核心临床研究(以申报上市为目的的药物临床试验)占比越来越大。近十年国内临床试验数量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的政策支持和充满创新活力的研发环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对药物研发管线的贡献。
2013年至2022年期间在CFDA临床试验公示平台登记开展的1-3期药物临床试验涉及的适应症TOP10中,有7个是肿瘤相关的适应症,围绕TOP10适应症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占临床试验总数的55%。中国创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肝细胞癌等高发疾病,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在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领域进行探索。
而中国新药研发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本土企业的积极参与。最近十年,中国仍旧处于由快速跟进向渐进式创新转变阶段,头部企业效应逐步显现。我们整理出近10年创新药申报数量最多的前30位中国药企,这些企业申报的创新药品种数量占近10年所有企业申请创新药(含进口)数量的25%,其中恒瑞申报了130多个品种,数量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企业。除传统的bigpharma企业,近年来新兴的biotech企业如君实、贝达、百济神州、歌礼、百奥泰、复宏汉霖、康方生物等日益成为国内创新药研发的中坚力量。
另外,近十年,中国首次IND的1类新药以小分子药物为主,从2016年开始单抗类药物占比突破10%之间,2017年细胞治疗药物崭露头角并在2018年占比超过10%%,近几年双抗,抗体偶联药物以及融合蛋白等新兴疗法占比逐渐增大。
在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医药行业创新变革、转型升级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鉴于此,米内网在会上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系列榜单”。其中,在2022年度中国化药企业TOP100排行榜上,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上海医药、石药集团、齐鲁制药、复星医药、豪森药业、科伦药业、健康元药业、华东医药依次位列榜单前十;广药集团、华润三九、中国中药、步长制药、以岭药业位居2022年度中国中药企业TOP100排行榜前五;百济神州、智飞生物、长春高新位居2022年度中国生物医药企业TOP20排行榜前三。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药企正走向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进一步提升临床试验监管水平,使得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得到国际认可。
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推动临床试验监管流程数字化。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是并未与临床研发有效结合建立临床实施申报体系和临床数据统计系统,确保数据可追潮和客观真实;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管手段。引入监管科学的相关专家进行固定检查和不定时抽查;此外,对于临床试验监管结果要透明公开。建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每年或每半年向社会公布当期内的检查行动以及检意结果,并受社会各界监督。
“中国医药企业需要转变思想,从‘接轨国际’逐步走向‘引领国际’。但也意味着接下来,我们面临的挑战将会更严峻。”宋瑞霖说。
药物靶点集中瓶颈仍待打破2021年热门靶点有13个(申报药物数超过5的靶点),2022年有12个,EGFR和Claudin 18.2在两年均排进前三。肿瘤领域仍是新药研发最热门的疾病领域。排名靠前的靶点主要为肿瘤相关靶点,例如Claudin18.2、HER2、PD-L1、EGFR等。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目前,中国在研药物数量最多的前5靶点是:PD-1/PD-L1、EGFR、HER2、CD19和GLP-1。中国在研前3靶点PD-1/PD-L1、EGFR、HER2和全球在研前3靶点一致,中国药物研发脚步紧跟全球趋势。全球在研药物数量前10的靶点,囊括中国在研药物数量最多的前5靶点。
肿瘤领域一直是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从2016年开始,肿瘤领域逐年占比均超过50%,早期研发的产品仍然以me-too产品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研发实力的提高,创新药开发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具有FIC(first-in-class)潜质的产品不断涌现。当然,这种趋势转变也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创新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创性药物仍然不足。FIC在小分子领域可能会因为激酶的选择性差异导致多靶点药物的出现,从而提高了FIC药物数据;抗体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双靶点、多靶点的组合抗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FIC药物数量。不过,先进技术型的创新药物占比不断提高也是事实。
为了鼓励创新药研发,中国政府在审批方面加快了速度,1类新药的审评时长明显缩短,CDE的审评效率大幅提高,2018年后1类新药的获批数量增长明显,中位审评时长为418-587天,平均获批时间在2年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年度报告中指出,2022年中国创新药的审批时间平均为17.7个月,相比2015年的34个月有了明显的缩短。
基于此,2013-2022年首次NDA的国产1类新药共有138个,其中,小分子化学药87个,生物药51个,生物药在近三年申报数量明显增加。CDE审评速度提升后,绝大部分获批上市品种的审评时间在2年内,2020年之前NDA的1类新药绝大部分已经获批上市,2022年申报的1款药物在当年即获批上市。
而从首次获批国产1类新药的数量看,2018以后,国产1类新药获批数量登上一个台阶,从获批新药的技术类型看,获批数量最多的依然是小分子化学药,约占已获批总数的三分之二。小分子药给药途径较多、大多可以细胞跨膜,通过合理设计可跨越血脑屏障、潜在可作用靶点较多,机制灵活多样、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质量控制相对较好等特点,使得小分子药依然是创新药品中的主流。生物药方面,除了传统的疫苗、多肽、单克隆抗体,近年来开始出现双抗、ADC、融合蛋白以及细胞治疗产品等新技术、新疗法产品。
根据米内网统计近10年间国产1类创新药年度首次申报与年度首次获批的情况,NMPA在近10年一共受理了138个国产1类新药的NDA申请,10年间共有85个国产1类创新药获批,近年来,提交和获批的NDA数量正在稳步增长。尤其药政改革之后,中国创新药批准数量增加显著,特别是2021年,当年获批的国产1类新药数量超过了当年申请NDA的数量,成为一个丰收的大年。
过去10年,中国创新药在研究方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最初的仿制跟随者,逐渐发展成为拥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行业领袖。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企业和人才崭露头角,如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这些企业在研发上投入巨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在技术突破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这些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离不开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伟仕表示,当前,医药行业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阶段,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医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周期中,企业要把握趋势、精准决策、优化布局,这样才能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行业大环境中攻坚制胜。
“医药行业在经历了疫情的磨砺后,一切又重新变得生机勃发,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周期即将到来。”于伟仕说。
眼下,中国创新药市场表现优异。随着医药需求的增长,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例如,百济神州研发的泽布替尼和石药集团研发的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等产品,已获得海外监管机构的批准,进入了全球市场。然而,中国创新药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教训。例如,研发投入过高、创新人才短缺、研发项目扎堆雷同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策、企业、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