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TheBund
580元,全款拿下LV包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梅雨季,酷暑天,这种天气还能让上海街头排起长队的,大概只有去LV买书。
最近,LV联合上海梧桐区的3家咖啡馆,开出限时书店。现场购买两本书,即可获赠一只印有LV logo的帆布袋。
因为一本书的价格最低为290元,理论上来说,花费580就可以喜提“LV最便宜的包包”。
为此,很多人宁可顶着烈日和暴雨排队几小时。
至于书的内容如何,大部分人不太在意。有人拿到包后,转手就把全新未拆的两本书挂在了闲鱼上。
这样现代版“买椟还珠”的故事,近年来变得越来越多。
爱马仕的网兜、Celine的墨镜盒、香奈儿的钥匙扣……向往奢侈品的年轻人,开始沉迷于抢周边。
01
早起来排队
和黄牛吵架
LV这次合作的3家咖啡店,分别是奉贤路Manner、武康路Plusone和永嘉路Metal Hands。
每家门店都有自己的主题色,送出的帆布袋颜色也与之对应,共绿、黄、红3种,
店内卖的咖啡,还是原有的种类和价格,只是多了一个印着LV logo的杯套,依然吸引了不少人打卡拍照。
不过真正的重头戏还是书。
咖啡馆开辟出一片小小的空间作为书店,出售LV的《城市指南》、《游记》和摄影集《时尚之眼》。
图©Manner
上午10:30,我来到Metal Hands,尽管已经有心理准备,还是被门口望不到头的队伍吓了一跳。
原本在我的想象中,咖啡便宜又大众,肯定更受欢迎。没想到的是,因为只有买书才送帆布袋,咖啡一下子失了宠,远不如书籍火爆。
而3类书中,又属价格最便宜的《城市指南》卖得最快。
毕竟,书的单价越贵,就意味着帆布袋的获取成本越高。比如440元/本的《游记》系列,一下子就把入手帆布袋的门槛提高到了880元,显得没那么“划算”了。
排在我身后的女孩,就是因为昨天轮到她时,290元的《城市指南》已经卖完,所以今天特意早早赶来再战。
如愿买到后,她喜滋滋地背上新包拍了美照,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家店,目标是集齐全部3色。
与此同时,队伍中的黄牛含量也极高。
其中一个因为一口气买走了10本便宜书,遭到了其他顾客的强烈不满,双方在大街上吵得不可开交。
黄牛一般会加100元左右的跑腿费,将书和帆布袋打包出售。“分开卖是卖不出去的,没有人想要书。”
而对大牌不感冒的群体,则对帆布袋也嗤之以鼻。
一位阿姨路过现场,好奇地问我这么多人是在买什么,听完我的解释后,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我看这个袋子质地也不怎么样嘛。”
02
大牌送的周边
比限量款还抢手
其实,LV这次出售的书籍并非新品。像《城市指南》系列,早在多年前就已出版发行,只不过昂贵又小众,一直没什么人购买。
直到有了帆布袋的加持,这些书才一下子变成了抢手货。
2018年,LV在上海举办“飞行航行旅行”展览,就推出过限量版帆布包的周边,任意消费即可获赠。
于是,当年只卖250元的《城市指南》,因为性价比成为首选。
2020年的上海西岸艺术博览会、去年的阿那亚限时报刊亭……都有帆布袋赠送。
为了这个包,有些人即便对书不感兴趣,也会去买上一本。
不仅仅是LV,还有很多大牌的赠品或周边,火爆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精心设计的产品本身。
爱马仕的快闪书报亭,去年环游至成都,上个月来到海口,展出创刊于1973年的杂志《爱马仕世界》。
随书附送的是一只限定编织网兜,无疑点燃了大家“20岁全款拿下爱马仕”的热情,纷纷排队预约。
前段时间,Celine在前滩太古里开设快闪店,出售夏日胶囊系列,购物就送帆布袋。
蓝色条纹的款式,上面印着大大的凯旋门logo,一亮相就受到了热捧。
有人直接告诉店员,自己只想要这个袋子,所以要买店里最便宜的东西。最后她花890元买了款香薰蜡烛,得到“三位数的Celine包包”满意而归。
大家还发现,买Celine墨镜时配套的皮质收纳包很精致,而且可以斜挎在身上,当作一件额外的配饰。
于是,连一些本来没有戴墨镜习惯的人,也为了小包买了单。
今年4月,香奈儿在上海世博创意秀场举办了一场腕表展。观展免费,还可以领取钥匙扣伴手礼。
在闲鱼上,这件小小的挂饰卖到了80元。还有人把它改造成项链,“分分钟省下去专柜的钱。”
03
新时代的“买椟还珠”
热衷于奢侈品的周边,乃至于“买椟还珠”,其实不难理解。
与动辄上万的成衣、手袋相比,这些赠品往往不需要很高的门槛就能获取,在设计上又不失品牌的标识性,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近大牌。
再加上帆布包、钥匙扣这类单品其实很实用,比起不能沾水的包、不能磨损的鞋,反而更适合作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而对于本就有能力购买正价商品的人群来说,奢侈品偶尔推出的限定小物,也是一种稀缺和新鲜的刺激,未尝就不让他们心动。
至于品牌自身,也达到了拉新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年轻的潜力客户,扩大了原有的圈层。
图©Manner
只不过这样一来,有些真正重要的东西,反倒被我们忽视了。
从LV书店出来时,附近正好有几个刚放暑假的小学生,路过这里看到人山人海,都很好奇这些叔叔阿姨在干什么。
听说我们是为了“买书”,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是什么书?很好看吗?可以也让我看看吗?”
我才发现,这好像是我排了这么久的队,遇到的第一个单纯只想看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