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扩张,应届生数量屡创新高。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数留在城市工作,但并未全部将户籍迁入工作地,这使城镇中的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快速增加,成为流动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
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影响有哪些?多年来,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有何变化?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农村籍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这个群体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体社会的发展,是需深入研究的议题。
【资料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倩芸在《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探讨了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因素,进而提出建议。
论文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起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这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研究采用了2011-2021年的调查数据,选取了年龄为18周岁到59周岁且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样本。经过筛选,研究对象样本共有8741人,其中农村籍高校毕业生2683人、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6058人。
澎湃研究所现摘编上述论文部分内容,以飨读者。关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择业特点摘取如下:
(1)就业比例下降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即毕业后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但未将户口从农村迁出的这部分高校农村生源毕业生,既包括农村籍高校应届毕业生,也包括毕业多年的农村籍大学生,即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群体。
上述研究发现,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且低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2011至2021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由71.3%降至51.54%;同年份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比例虽也有下降,但仍大幅高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由85.71%降至69.83%。
关于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年龄分组上,青年(18-35岁)农村籍高校毕业生有更低的就业率;学历层面,与大学专科相比,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及以上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另外,家庭支收比越高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越低。
(2)非正规就业比例更高
研究显示,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高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4.4个百分点。十年间,已就业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比例,高于同年份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比例至少8个百分点(该文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雇员”“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视为非正规就业者,同时将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的劳动者也计为非正规就业者)。
谢倩芸分析指出,女性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比例更高,未婚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更高,这反映出在进行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决策时,在同等条件下,未婚农村籍高校毕业生有相对较大灵活性。学历方面,与专科相比,本科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更低。
(3)成为雇主、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的比例更高
论文数据表明,农村籍与非农村籍毕业生在就业身份选择上有明显差异。
农村籍毕业生中成为雇员的比例(2021,78.35%)低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2021,84.00%)。选择成为雇主、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的比例(2021年,8.25%、9.79%)高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2021,6.19%)。
具体而言,谢倩芸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毕业生,选择成为雇主、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的概率均更低;具有互联网技能的毕业生选择自营劳动者或家庭帮工的概率更低;另外,家庭人数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成为雇主的概率更高。
(4)成为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更低
在2011-2021的十年间,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职业类型的选择发生了变化。并且,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籍高校生毕业后成为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2021,38.06%)低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2021,42.82%),选择成为商业服务人员的比例高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2021,22.78%)。
研究还发现,18-45岁的农村籍高校毕业生中,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概率高于成为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概率;性别差异方面,女性农村籍高校毕业生从事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概率高于男性;教育结构方面,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及以上的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从事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概率更高。
(5)大多偏爱需专业技能的工作岗位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在岗位类型上大多数偏爱需要工作专业技能的岗位。
十年间,已就业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选择需要工作专业技能的岗位占比较高,均在75%以上,2021年更是达到84.01%,这说明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专业技能型人力资本有所提升。
究其影响因素,年龄、受教育程度、互联网技能型人力资本等变量对毕业生的岗位类型有显著影响。年龄方面,农村籍青年人口(18-35岁)在就业选择时,更不看重工作专业技能;学历方面,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使用互联网技能的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更看重需要工作专业技能岗位。
总结及建议
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状况和就业形态、就业身份、职业类型和岗位类型等就业选择上与非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户籍状况仍然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合上述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谢倩芸发现,教育型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形态和职业类型选择)、互联网技能型人力资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个体因素和家庭支收比等家庭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
对于上述现象,谢倩芸总结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多渠道提升人力资本、多方加强精准帮扶来促进农村籍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该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落户城镇。
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对农民工群体素质结构的转变起着重要作用。要用开放的思路改革户籍制度,放宽面向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门槛,促进农村户籍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城镇,减少影响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在面向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方面,考虑不再区分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加快存量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尽快落户城镇。
其次,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要多渠道积累和提升人力资本,加强教育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农村户籍大学生的学历以大学专科为主,应通过政府提供助学贷款和教育补贴解决农村学生的经济困难,在成绩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让农村户籍学生能够报考本科院校甚至较高层次高校,进一步提高农村户籍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其职业层级。在创新时代,农村籍高校毕业生要关注新时代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技能,通过教育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增加就业机会。
最后,政府和高校多方合力,加强对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的精准帮扶。
可以以高校为主、基层政府为辅,建立农村籍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毕业生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有关政府部门可以收集和公布各种职业的详细描述、就业前景、劳动力市场需求等信息,引导农村籍高校毕业生更加有效地就业。高校应该针对农村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资源和求职就业渠道,以弥补农村籍大学生在求职方面的不足。同时,高校还应帮助农村籍毕业生设置合理的就业期望,注重求职心理调适,以促进其就业和就业选择。
(本文基于2023年5月发布于北大核心期刊《中国青年研究》的《农村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选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实证研究》改写而成。原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倩芸。改写作者郭天襄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