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亏损约3.37亿的友芝友生物,在六轮融资后再次冲刺港股IPO。6月11日,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芝友生物”) 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资料图)
早在2022年12月,友芝友生物便向港交所提交了第一次上市申请,然而该申请当前显示为“失效”状态。据港交所规定,若公司未在6个月以内完成聆讯或者上市,公司的招股书就会自动失效。
实际上,不止友芝友生物,近两年港股IPO招股书失效的公司明显增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2023年港交所没有进展的上市申请个案数为62个,其中超过申请处理期限即“失效”的个案数为60个,占比高达96.77%。
一位投行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两年受国际局势、经济形势及新冠疫情的影响,港股IPO招股书失效的公司明显增多。公司递表后联交所需要在6个月内详尽审阅核查上市申请,以确定申请公司是否满足首次公开招股的要求,而近年来中概股回归潮导致港交所的IPO审核量激增,加之新冠疫情影响,拉长了交易所审核期限,致使很多公司IPO周期超过6个月。
布局双抗赛道
公开资料显示,友芝友生物成立于2010年,公司的董事长Zhou Pengfei(周鹏飞)及另一联合创始人袁谦,皆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校友。前者从事医疗保健及制药行业超33年,曾就职于中美冠科生物等行业领军企业;后者则投资创办过多家公司,投资范围涵盖水产养殖服务、商业资讯服务等多个领域。
当前,友芝友生物最大的股东是石药集团旗下的石药恩必普,持股占比28.15%。袁谦、周鹏飞分别持股11.21%、3.77%。此外,公司的股东中也不乏国有企业身影,其中武汉高科通过光谷新技术持股3.85%,国有东湖委员会通过光谷健康和光谷成长持股3.08%和0.77%。
在产品方面,该公司主要研发用于治疗癌症或癌症相关并发症及老年性眼科疾病的药物。现阶段,该公司的7款候选药物管线中,除了Y2019这一产品为新冠疫苗外,其余6款药物皆为双特异性抗体(BsAb)产品(以下或简称“双抗产品”),涉及恶性腹水、骨髓瘤、胰腺癌等疾病,是国内最早布局双抗赛道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
友芝友生物招股书显示,BsAb是一种人造抗体,能够同时识别并结合两种不同抗原,通过不同抗原的相互作用来提高结合特异性的可能性、安全性和疗效。此外,在治疗癌细胞的过程中,BsAb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肿瘤细胞逃逸及降低单克隆抗体引起的潜在副作用。不过,BsAb疗法通常承担更高的生产成本,且不能口服,也增加了治疗成本和与输注有关的安全风险。
友芝友生物在招股书中还指出,双抗产品市场前景开阔,预计到2030年,双抗国内市场规模将达到61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可达46.4%。
另一方面,双抗赛道竞争十分激烈。 以友芝友生物进展最快的M701为例,M701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肺癌等癌症的相关并发症恶性腹水(MA)及恶性胸水(MPE)。目前,MA及MPE的医疗方法主要包括穿刺术、利尿剂(如安体舒通)、腹腔热灌注化疗及手动抽吸。
不过,该公司在招股书中提示,上述疗法本质上成本较低,但运用M701会昂贵,若干患者可能无法负担。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治疗MA及MPE的替代方案众多,当前有1种申请更新上市许可的药物及6条临床开发创新疗法管线。其中,卡妥索单抗(由TRION Pharma GmbH及Neovii Biotech GmbH开发)是全球首个上市的BsAb,早在2009年就获批上市,并于2022年申请重续上市许可。国内企业而言,凌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BsAb药物也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
对比之下,友芝友生物的M701产品还处于II期阶段,2024年第一季度才将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并预计到2025年才提交BLA(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公司也在招股书中坦言,部分竞争对手比公司拥有更多的财务、技术及人力资源、更成熟的商业化基础设施以及更多候选药物,可能会更先发现、开发或商业化竞争药物。
对于企业而言,谁能够在竞争中率先推动双抗项目落地商业化,谁就能够抓住这一广阔市场。目前,在国内双抗市场的范畴内,仅有一款自研双抗产品落地商业化,来自2012年成立的康方生物。康方生物的靶向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于2022年6月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卡度尼利单抗上市仅半年,就为康方生物贡献了5.46亿元的收入。
巨大的盈利机遇下,让不少药企玩家加快对双抗赛道的布局。据CDE官网信息统计,仅2022年以来,国内已有35个双抗项目获批临床。布局双抗研发的公司多达30余家,在研药物达300余款,进入临床阶段的也有近100款。
在如此激烈的赛道上,最快于2025年才提交药物许可申请的友芝友生物,也在为加速研发管线的商业化落地,不断加码研发成本。可研发成本不断增加,公司需要面对的,则是现金流告急带来的另一个窘境。
进行六轮融资
招股书显示,2021至2022年友芝友生物的税前亏损分别约为1.49亿元、1.89亿元,并称亏损主要系研发开支所致,研发开支分别约为1.13亿元、1.57亿元,分别占运营开支的78.2%、88.5%。
然而,当前友芝友生物的7款药物皆未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公司并没有主营业务收入覆盖研发支出,仅有政府补助、销售蛋白抗原及银行利息构成的其他收入。
2021至2022年,友芝友生物的收入约为1279.8万元、256万元,其中政府补助占比最高,分别约为1209.3万元、225.4万元,占总收入的94.49%、88.05%。可两年超过千万元的政府补贴也仅占公司两年总研发开支的5%,远远无法覆盖这一支出类目。
此外,近两年,该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的现金流分别流出9871万元、1.77亿元;负债总额却从5699.1万元上升至1.47亿元,流动比例也从2.2下降至1.6。流动比率是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短期内可变现偿还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以上,且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从数据表现来看,当前友芝友生物短期偿还负债的能力在降低。
在现金流不断流出,负债增加的情况下,没有主营收入的友芝友生物一方面选择转让或停止非核心研发项目,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频繁融资补充研发开支。
具体来看,该公司在2022年7月26日,与康哲药业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康哲维盛订立资产转让协议,向康哲维盛转让公司Y400药物的相关所有权利及资产,并约定康哲维盛将承担Y400之后的临床开发费用、监管活动及商业化等费用项目。目前,公司已经收到康哲维盛500万美元的全额首付款。
此外,该公司唯一一个非双抗研发项目Y2019新冠疫苗项目也已停止实验。
在融资方面,此前该公司已完成六轮投资,包括(i)Pre-A轮融资;(ii)A轮融资;(iii)B轮融资;(iv)B+轮融资;(v)B++轮融资;及(vi)C轮融资。六轮募集资金合计人民币7.12亿元,在c轮融资后,友芝友生物的投后估值为26亿元。
此次奔赴港交所上市,友芝友生物被证监会核准发行不超过69766800股境外上市外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全部为普通股。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写明了上市募资的目的,表示募集资金将用作核心品M701的临床试验、注册申请及商业化推出计划,药物Y101D的临床试验以及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上。
实际上,当前友芝友生物仅满足赴港交所上市的条件。2018年,港交所正式接受未有盈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而北交所上市最低利润标准为两年净利润均超过1500万元;深交所与上交所为两年净利润皆为正且累计净利润大于5000万元。
港交所IPO快讯曾指出,自2018年港交所放宽对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规定后,香港新股集资额排名前三的行业已由过往的金融及公用事业等较传统行业转变为资讯科技、消费及医疗保健行业,其中医疗保健行业占比19%,位列第三,医疗保健行业中生物科技公司占比约45%。
需要提示的是,据瑞恩资本统计,截至2023年1月31日,与上市股价相比,56家在香港挂牌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中,仅有14家为上涨状态,平均累计涨幅 73.37%;有42家为下跌状态,平均累计跌幅 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