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 > 正文
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哪部著作_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_环球通讯
来源:互联网      2023-07-04 23:07:52

1、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相关资料图)

2、”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出自于孔子《论语·学而》。

4、2、『巧』就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

5、也就是说,有好的言语,看起来有善的颜色(慈色),这个属于鲜矣仁。

6、『鲜』是少的意思,仁就少了。

7、《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一句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8、」这是讲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言语修饰得非常好,就是很会讲话,他的脸色容貌形态装出一个非常善良的样子,让人看到好像觉得很平易近人,这是他故意装出来的样子。

9、所以是致饰于外,他修饰他的外表而已,目的,务以悦人,专门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已,让别人以为他是个善人、以为他是君子,有这样的心态,造作出这样的言色,这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求。

10、他的欲望,他的贪求,是取悦于别人,显示自己是个好人,有这种虚伪狡诈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经亡失掉、已经没有了。

11、本心之德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就是性德。

12、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为专务修饰外表,巧言令色,这种虚伪的心把自己自性之德给障蔽住,反而显发不出来。

13、所以学者应该引以深戒。

14、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15、」这是从反面来看,这里讲巧言令色就跟仁不相应。

16、仁是什么?首先是真诚,仁是我们的性德,自性必须用真诚才能够恢复,不诚无物。

17、巧言令色,已经把自己的真诚给打破了,所以就跟仁不相应。

18、反过来,什么是真正的仁?不要巧言令色,这就跟仁相应。

19、也就是讲话、言语造作,都是出自于真诚心,没有丝毫的造作,没有丝毫的虚伪,全都是真心流露出来的言行,这才能够跟仁相应。

20、特别是讲话,司马光论修身的时候说,最重要的是守一个诚字,诚敬的诚。

21、那怎么样做到诚?首先要从不妄语始,也就是我们的言语,巧言这里头就有虚妄的成分,听起来好听,实际上讲绮语。

22、绮是绫罗绸缎,看上去很光鲜、很漂亮,实际上里头是虚假的,这叫绮语。

23、《论语》里面讲,「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讷于言就是讲话的时候,好像很笨拙,好像不会讲话,这种人必定是沉默寡言,不会巧言的,但是他真有仁德。

25、你看他的行为,敏于行。

26、行是行善,行善很敏捷,说话看起来很笨拙。

27、这里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欲」是君子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28、你看讷于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换言之,只有小人才欲巧言,君子是欲讷于言,说话诚实,讲得非常到位。

29、「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才能够不违背仁心,仁爱之心。

30、『鲜矣仁』,「鲜」是少。

31、一个人,你看他巧言令色的,那必定是少仁。

32、譬如说很喜欢阿谀奉承,这是属于巧言令色,以辞令容貌取悦人。

33、仁是从本性而来,《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

34、真正见性的人,这是圣人了,他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

35、但是见性很难,我们讲明心见性,佛家禅宗也是讲究这个明心见性,这个事情太难了。

36、那得怎么样?「率性之谓道」,《中庸》讲的。

37、见性难,那我们就学道,随顺着性这叫道,率性之谓道。

38、道相对性来讲,稍微容易一些,也就是随顺性德。

39、但是道也不容易明了,所以要讲德,随顺道就叫德。

40、「修道之谓教」,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育教我们什么?修道,也就是修德。

41、德又比道容易一些,容易明了,因为它有相。

42、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道的相,叫德,八德。

43、这八德是属于德,德对某些人来讲,还是抽象,那就要讲仁。

44、仁者,两个人,二人,两个人相处,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要讲求厚道。

45、巧言令色的人厚道就少了,所以仁就少。

46、少仁之人,你要跟他讲德、讲道,甚至讲性,这就更难。

47、所以这种人他没有真诚心,怎么能够见性?真诚是性体。

48、这个体是什么?真诚。

49、它的相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也是相,也是用,那就是要从仁入手。

50、所以夫子讲仁,就比老子讲道、讲德,更切近我们的根性。

51、《道德经》就讲道和德,对我们来讲还是抽象。

52、夫子讲仁,你看性到道、到德、到仁。

53、为仁以孝悌为本,要斩除巧言令色这种虚伪之心。

54、仁是心上的功夫,言色是心表现出来的相状,言是口上的,色是形体的,有了仁的心,他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不是造作的。

55、但是小人他不从心上下功夫,他不是行仁,而专从言色表面的相貌上去下功夫,结果是似是而非,怎么学都学不像。

56、装着像个仁人,还不是仁,愈装离仁愈远。

57、所以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修仁的心,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

58、打个比方来讲,孩子对父母应该用孝心,孝心是为仁,仁之本。

59、但是如果孩子对父母装着这种孝心,巧言令色,口头上讲说我要孝敬您,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恩德,讲得一大篇一大篇,装出一个孝子的模样,只是从表面上下这个功夫,心里没有真正生起孝心,这就反而跟仁相违背了。

60、又譬如说学生对老师,尊师重道,这是仁,这是讲到心地上真正有那种尊师重道的心,不是做表面功夫。

61、在表面上,在老师面前是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这是鲜矣仁,很少有仁,这个仁心已经被这种巧言令色的虚伪给障蔽住了。

62、3、从这里我们推理,事事如此,待人处事接物必须要用真诚,那才真正是为仁之道,在圣贤之路上才会有一帆风顺。

63、否则起因就已经错了,跟仁违背,那就愈违愈远,愈走愈偏。

64、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开始这个念头不真的话,以后愈发展下去,离仁愈远。

65、4、《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66、一共20卷。

67、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

68、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69、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

70、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71、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72、”《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73、”。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经

Copyright @ 2008-2017 news.dfc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财经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dfcjw@sohu3.com